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由于这一现象是在学生身边随处可见的,学生就能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学生的每一个观点,无论正确与否都被看作是有价值的。
学生的观点会被记录下来,在班级内不断进行讨论,并通过学生自己设计的观察和实验不断验证和提高。
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建立观点之间的联系,并综合起来得出更全面的解释。
知识论坛支持多样化观点的发展,它提供的可视化窗口可同时呈现大量观点,还可通过增建、引用等方式建立观点之间的联系,促进观点间的交互,如图2-36所示。
知识论坛为了支持这一过程专门开发了“升华”
功能,教师和学生可以收集相互关联的观点,放入一个升华短文中加以概括,提出更复杂的观点。
图2-36可视化窗口
案例来源:晨泊冻,《知识建构理论的核心——12项基本原则》,新浪博客,http:∥blog.sina..sblog_62881fbe0100qn5l.html。
(二)关于社区
原则5:学生是积极的认知者
与传统课堂依赖教师建立活动框架不同,知识建构中学习者需要自己为问题设定目标、制订长期计划、处理动机并进行评估。
积极的学习者在提出想法的同时,也会与他人磋商观点,处理观点间可能的冲突,建立观点间的联系,持续发展自己的观点。
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平台和资源可帮助学生表述观点并建立不同观点间的联系,让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得以发生,促进观点发展。
原则6:社区知识与协同认知责任
与以学习者个人提高为目的的教学思想不同,知识建构以社区知识的发展为目标,因此学生对社区知识建构目标的贡献同样可以获得表扬与奖励。
小组成员需要共同分担推进社区知识的任务,提出对他人有价值的观点。
信息化学习环境为每个学习者提供开放的协作空间,学习者间的关系通过阅读、评述、质疑、引用观点等活动建立起来,这些行为是协同认知责任的体现。
原则7:“民主化”
的知识
所有社区成员都是社区知识的合法贡献者,所有人都以推进社区知识为荣。
成员或组织间观点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会导致知识和创新鸿沟的出现;相反,所有成员都享有知识创新的权利。
教师应保证每个学习者的观点都得到理解和重视,从而让每个学习者都参与知识建构,这是民主化知识的重要前提。
学习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和设定的各种功能对所有社区中的学习成员开放。
学习者可以自由获取社区知识,还可利用参与和贡献的数据分析和评价工具,让师生了解每个个体参与的情况并及时反馈,鼓励学习者参与知识创新,使民主化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可能。
原则8:对等的知识发展
知识杂乱地分布在社区内部及社区之间。
传统的知识教学方式把学习者看作知识贫瘠的一方,认为教学任务就是把知识从知识丰富的教师一方传递给学习者。
最理想的知识建构应是两个群体通过共同参与都能获得知识。
信息化教学中,师生共同形成观点和知识,使知识对等发展成为可能。
原则9:无处不在的知识建构
知识建构不局限于特定场合或科目,而应遍及学校内外所有生活。
因此,知识建构应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息息相关,而非纯粹的科学世界。
知识建构是社区活动的核心,不仅仅是附庸。
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有更多机会发展关于经验、经历和实践活动的观点,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成为可能,也更频繁。
案例:为什么树会落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