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一、课程多样化
banner"
>
教育发展和变化会反映在学校、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中,但根本变化最终会在课程中表现出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在高中阶段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
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
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
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
。
这些要求都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提高全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而向课程提出的要求,也是课程发展方向的指引。
其中在高中阶段提出创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开设规定课程,这些都指向课程的多样化。
教育存在的多样化必然引起教育形态的多样化,而多样化的教育又必然导致课程的多样化。
根据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泰勒目标模式提出的设想,课程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包括课程目标的多样化、内容的多样化、实施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等几个方面。
(一)课程目标的多样化
(1)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业基础、学习需求和愿望以及个性、特长、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学生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活动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有区别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
(2)我国地域广大,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各种教育资源拥有程度,特别是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已经普及高中教育,而在有些地方只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应该在具体的培养目标上有所区别。
(3)随着私立学校的兴起、外国教育机构的参与、企业与行业培训活动的发展、远程教育的壮大等,教育方式和学校形态及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教学的多样性特征更加明显,课程及课程目标也更多样。
(二)课程内容的多样化
(1)课程内容既要反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也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课程内容要关注科技发展动态,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并把这些新知识及时吸收进课程;课程应反映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如信息、人口、环境保护、身体保健、预防犯罪、艾滋病等也应该纳入课程体系。
(3)课程内容要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
地方性知识、隐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建构性知识等均应以适当的方式进入学校课程体系,不同社区、不同文化的知识都应该受到尊重。
课程要注意选择具有时代特征、对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内容,要关注学生实际的、现实的知识需要,建构新型的、民主的知识体系。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得到重视。
(4)教材应该体现多样性。
课程知识供应的渠道和方式是多样化的,因此呈现课程内容的载体——教材也应该是多样的。
只有教材多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操作层面将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多样性,使课程内容的多样化落到实处。
(三)课程实施方式的多样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