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二、教学交互的形式
banner"
>
从多元互动的角度讲,除了师生、生生面对面的传统互动方式外,还有很多类型的教学互动,但从交互发生的对象间关系来看,教学中的交互只有三种核心类型,即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和学生与学生的交互。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开展的教学中,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交互也体现为学生与学习材料、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等的交互。
安德森(Anderson,2003a)在他的等效交互原理中对三种核心教学交互类型进行了阐述。
其基本思想为:从教学效果和教学满意度方面来说,教学中各种类型的交互是可以相互转换和替代的。
该理论包括两个核心论点。
论点一:只有三种交互(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内容)中有一种处于较高水平,其他两种交互水平较低,甚至被消除,深入、有意义的正式学习才能得到支持,且不会降低教学体验。
论点二:三种交互中超过一种以上的教学交互处于较高水平,有可能带来更满意的教学体验,但这比低交互性的学习序列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
该原理最初只是一个理论假设,提出后激起了对不同类型的交互质量和教学相关的研究(Rhode,2008;Rhode,2009),并将其扩展到正式和非正式学习领域。
在技术融入的未来课堂中,互动学习的实现主要依托多屏交互显示设备、触摸输入设备、感应反馈系统、课堂录播系统、视讯会议系统以及智能化环境控制平台等相应的硬件及软件平台。
交互式的电子白板或触控一体机、及时反馈系统、电子书包等可以提供人与人、人与资源、人与环境之间的多种互动活动。
(一)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互
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互总的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是课堂中主要的互动方式。
传统教学中这种师生间交互多发生在集体场景下,教师与全体学生或多个学生的交互,很难照顾全体学生的个体情况,也很难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因此难以发挥交互的作用。
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也多以简短的语言对话、基于学习任务的练习检测和瞬时的肢体语言互动等为主,发生机会少、时间短、交互深度浅,难以起到促进学习和协作等作用。
利用信息化教学设备和系统,在各种交互功能的支撑下,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得以加强,并呈现出经常化和随时性的特点。
互动活动不再受结构化的教学过程、教学时空和既定教学任务等的多方束缚,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互动的参与者更加多元,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长教师的互动、家长学校的互动等。
(2)互动的范围扩大,精度更细。
交互不再是学业成绩优秀学生的特权,也不再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信息流,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起交互、参与交互,每个学生在不同主题的互动中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或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自信,因此参与互动的主动性会更强,互动的作用也更大。
(3)互动反馈更加准确。
利用技术,交互双方都能及时了解对方的信息,可能回溯交互过程,从多元互动中了解学习的情况,有利于实现学习过程的实时评测、精确分析、清晰呈现和准确提供反馈。
案例:探究性活动的展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