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然而,如今各种教学制度和规范早已建立完善,教师队伍也已经基本合格,有什么理由还需要这样一种“指导教学”
的专门机构呢?难道富有经验的校长们没有能力管理学校教学?难道学历合格且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各学科教师无法胜任教学?那些发达国家不是也没有教研室这种组织吗?何况,难道那些形形色色的考试不是大多由教研室组织的?那些五花八门的复习资料不是大多由教研室编写的?随着对中国基础教育的认识逐渐客观和冷静,也随着对教研室越来越多的接触和熟悉,忽然发现,自己对于这一组织及其制度的态度和情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了与从前态度逆向的思考,情感上则更是日趋敬畏有加:教研组织、教研员们,实在是对中国基础教育贡献卓著。
渐渐觉得,欠了他们一些什么。
终于有一天,“为中国的教研组织写本书吧”
这个念头跳了出来。
开始动笔后,几乎立刻陷入种种纠结之中:对于教研的种种批评指责能否成立、这种组织存在的合理性在哪里、应该保留还是废除、教研组织究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还是累赘等等,不自觉中被简单对立的思维方式牵绊而举步维艰。
在焦头烂额中悟到,之所以“说不清楚”
,缘于现实中教研室的存在本身尚有许多的“不清楚”
,因此,应该先为教研室“立传”
。
这样,要解决的问题顿时明朗了许多,教研室是什么样的组织、它从哪里来、它的存在价值、它的主要职能……然而,“立传”
又谈何容易!
越是接近三级教研组织,越是对它有所了解,也就越是感到“立传”
之难——似乎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都与这个组织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
时而柳暗花明,时而茫无头绪,每每仿佛淹没在其盘根错节的庞大系统之中。
曾经几次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于是“背水一战”
,向许多朋友广而告之:“我要写一本关于教研室的书”
,果然,来自四面八方不间断的询问就成为持续而且强大的压力,终于迫使这本书得以完成。
居然耗时将近五年,学生笑话我:“再写下去快要八年抗战啦!”
惭愧之余蓦然发现,此时唯一敢于确认的就是:学力不逮,我实在是没有资格和能力胜任“为教研室立传”
的任务。
聊以**的是,总会有人看,总会引起一些人的关注,最终,总会有比我更具资格和能力的人将这个题目做出更加精彩的结果。
至于书名,是因为某一次再听朱哲琴的《阿姐鼓》,觉得“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
这句歌词用来形容教研室挺合适,教研室当然会说话,教研员们更是整日喋喋不休——不过,听众只是他们倾心服务的中小学教师们,说的又无非是课堂里的那些事,在教育领域内外的公众面前,他们似乎陷入集体“失语”
状态,实在与他们的巨大影响力不相称,堪称“沉默的权威”
。
[1]薛宝嫦.透过课例研究协助教师发展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7.
[2]TheLearningGap:WhyOurSchandWhatWefromJapaneseaion,HaroldW.Stevenson,Simon&Schuster,1994
[3]TheTeagGap:bestideasfromtheworld'steaproviionintheesW.Stigler,JamesHiebert,FreePress,1999
[4]以上查询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09级硕士生李凌承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