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联想到此前所接触到的其他地区教研员几乎同样的表达,我能够理解这位负责人在这段话背后的潜台词:教研员在准确把握理解教材、恰当选择和运用方法方面是权威,他们能够给予教师最需要的东西。
她还告诉我,由于新课改力度很大,他们工作有些调整,于是,“有半年的时间,我们在总结我们的工作,跑学校相对少了一些。
学校立刻乱得不得了,觉得教研室不管他们了,成绩下滑,马上见效,立竿见影。”
我相信这种情况在全国绝非孤例,还没有“职能转变”
,只是弱化了一些作用,便有如此后果!
到目前,还不能说有多少教研室已经完成了“职能转变”
,毕竟由哪里转到哪里仍然“月朦胧鸟朦胧”
。
但传统的教研方式的的确确是受到了冲击的,对此,最为敏感的应该算是身在教研室的教研员们和中小学教师们。
由于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不断地与他们打交道,很自然地得到了许多与这个话题相关的信息,正是这些信息,令我觉得“职能转变”
令人担忧。
北京的一位20世纪70年代参加工作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即将退休之际对于这种变化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现在的教研活动(指区教研室)与从前相比变化太大了。
坦率地说,我觉得目前教研活动对教师的帮助不大。
每次活动找个教师说一说,这样当然可以,但是说完之后呢?没有人出来做个总结:这样设计是好的,为什么?那样处理这篇课文不妥当,又为什么?所以教师参加了活动,听到了许多,提高却不多。”
[11]
她的同事,一位20世纪90年代参加工作的中年数学教师与这位老教师的看法十分相似:
“我自己在上课前的各项备课工作均花了不少时间,而且学校也针对这种情况,组织我们跨年级交流——因为虽然现在每个人负责一个年级,但都曾经教过初中各个年级的。
这当然也很有帮助,大家有什么事情可以相互商量。
可是这是不够的,简单说,我教的这个年级教学进度如何?快了慢了还是正合适?人家大学校有年级备课组,大家会协调和统一一个进度,我怎么办?一个年级两个班,就我一个人啊,和谁去商量?如果进度比其他学校差太多,期中考试学生就吃大亏了。
现在教研室也不知为什么,不统一说明一下进度什么的。
真是麻烦。
教材教法分析也是这样,每次一个学校的教师讲,具体就是这个课怎么上,可是讲完之后,教研员也没个总结评价什么的。
到底讲得对不对啊?哪里讲得好,哪里不合适?还得自己琢磨,而且现在教材变化这么快,自己琢磨的结果又怎么知道合适不合适啊?这样的教研活动,对教师帮助不太大了。”
[12]
一所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师表示了类似看法:
“我们也会轮流准备,但总是感觉对自己帮助不是太大,花了时间准备,花了时间去听,但最后怎么样?没有人给指点。
最后还是自己琢磨,或者回到学校备课组大家再商量,我们学校备课组人多,有几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当然情况很好。
但那些学校规模小的学校就比较惨了。”
[13]
20世纪80年代末期参加工作,现在担任北京市某重点中学校长的原生物教师如是说:
“现在教研室的活动对教师的帮助的确不如从前。
20世纪80年代我刚刚工作的时候,每次参加区教研室活动都觉得特别有收获,哪部分内容,应该怎么上,哪个问题,学生容易出错,出错原因是什么,等等。
而且区里的教研员会主动找我这样的新教师个别谈话,提希望,提要求。
问你有什么困难和需要啊什么的,说实在话很温暖的。
现在好像做不到了。
教研室仍然组织活动,但经常是‘轮流坐庄’,今天这个学校某教师讲讲,明天那个学校某教师说说,但他们说的哪些地方对,哪些地方不合适,经常没有分析和评价。
如果身为年轻教师,哪里有能力判断呢,所以说对教师的帮助不如从前的说法我是能够理解的。”
[14]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