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直接植入人类大脑,从而替代一门门课程的学习。
不过,恐怕这首先要面对伦理学上的拷问:谁是芯片制造者?谁是芯片植入者?谁有权力决定制造者和植入者的身份?而且,难道这样不是回到野蛮时代?在这些伦理命题没有达成共识前,“社会遗传”
就仍然要依靠教学完成。
二是课堂不再需要。
也就是集体教学这种形式不再是必须。
目前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似乎为个别教学提供了无限可能的前景,可惜尚未成为普遍的现实。
而且,即使有一天编制完善的个别学习程序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也仍然存在问题:人机互动基础上的教学能够全部取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基础上的教学吗?
三是教学研究不再需要。
如果上面两个问题的回答仍然是“否”
,那么就必然会产生这个问题,除非,我们终于可以培养出“万能”
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无论学生如何千差万别,无论教学本身如何发展演变,都能够应付自如,无须专门的教研活动扶持。
至少,这三条是必须满足的,不是单一,而是全部。
若果如此,教研活动也罢,三级教研系统也罢,真的可以寿终正寝。
否则,就仍然存在人们最初建立教研系统的需求,而且它的基本职能——指导教学——还就真的不能“转变”
。
讨论这些,决不是主张现存的三级教研完美无缺,已经没有改善的空间。
而是说,对于“职能转变”
的提法值得三思,至于“职能转变”
的行动则更应慎重:如履如临。
三、兹事体大——教研与科研之争
其实职能转变的提出大约别有一番苦衷,前面谈到,在全社会声讨基础教育领域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潮流中,教研室每每被视为具体责任承担者。
而事实上,取消教研室又几乎是不可能的。
提出“职能转变”
,可以看做是这种两难处境中的一种对策。
然而,在这样的口号下,对于教研室传统职能和现有工作方式的讨伐也就箭在弦上。
为了否定某种现象,往往会肯定另外一些现象。
在对于教研室现有工作方式批评否定、教研室地位式微的同时,就目前而言,是对教育科学研究的赞扬和肯定,以及近年来基础教育领域教育科研的日益强势。
尤其是在一些城市学校中,基本是学校个个有课题,教师人人写论文,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一派轰轰烈烈热闹景象。
开题、结题、鉴定、评奖,这些原来在大学和科研机构里面常用的词汇,如今已经成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们的常用术语。
这其中隐含着的选择、判断和价值观耐人寻味:教研室的职能转变,就是将现有的工作方式及其传统,尽可能向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式转变。
实际上,主张教研工作应当增加科学研究色彩的主张,已经广为传播。
一些地区的教研室也进行了尝试,大力提倡以课题研究的形式组织教研活动。
与此相关,教研工作应当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教研员应当提高理论素养,增强科学研究意识,等等,类似呼声近年来不绝于耳。
仔细来分析,教研室、教研员,都有个“研”
字在里面。
毕竟,教研的性质决定了它在完成自身所承担的各种任务时,当然地含有“研究”
的成分。
但事情的复杂在于,在中国,“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