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正如那位主任所说:“规定不规定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实际上大家的工作量都要超过那个5次8次,50节,30节之类。”
为什么能够如此?无非两点,一是教研员们都是教师出身,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专业思想稳定,对教学有感情,多半职业操守良好。
二是教研工作非常“实在”
,无论教研室对个体教研员的考核是粗是细,每个学期每个学年的考试成绩就是对教研员工作最为有力的旁证,压力也好动力也罢,实际上督促着教研员不能也不敢丝毫懈怠。
每次全员性的教研活动一般是半天,之前的准备至少要投入四五倍的时间。
至于跑学校更是家常便饭,一位北京市高中资深教研员说:“全市700多所高中,我自己跑过的绝对半数以上。”
要知道教研员下学校可不是“走马观花”
的听听课,看看校园,通常必定是带着教研活动去的,或者是应学校要求,也可能根据教研员的工作计划安排。
也许是集体备课,也许是对教师公开课的点评,也许是针对特定教学内容组织一次专题研讨,总之,是教师们切实关心的题目、是学校教学的实在任务,扎扎实实,满满当当。
在县(区)级教研室,往往还聘有人数不等的兼职教研员,即从在职教师中选择一部分人——当然也是比较优秀的教师——担任一部分教研工作。
在集体式教研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兼职教研员的身影。
据了解,兼职教研员的工作一般是无偿的,即使有酬劳也很有限。
不过,因为教研活动本身的重要,这种兼职的身份是带有“荣誉”
色彩的,当教师面临职称评定、考核评优等环节时,受教研室委托组织过多少次教研活动,承担了什么样的教研任务,都是很有分量的筹码。
因此,尽管没有报酬,尽管需要额外付出,尽管十分辛苦,教师一般还是乐于担任这种兼职教研员角色的。
当然,如果参与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各种辅导材料或者复习资料等,他们与教研员一样会得到稿费或者劳务等报酬。
同时,兼职教研员往往是选拔正式教研员时的后备人选,成为兼职教研员,意味着对该教师教学水平和组织能力的肯定和承认。
教研员并非真正的“干部”
“学者”
,但由于实际享有很高的专业威望和专业地位,因此从普通教师成为教研员意味着职业生涯中有特别意义的机遇——很类似过去“提干”
。
虽然如此,也不是所有教师面对成为教研员的机遇时都做出积极回应的,例外较少,却总是发生——对于讲台和学生的眷恋、对于所在学校的特殊情感、对于教研员工作压力的担忧和不适等。
五、教研员与教师的关系
教研室是教学的权威组织,教研员是手握“大权”
的人物,那么,教研员与教师的关系如何?教师们如何看待这些专业“权威”
呢?
对此,FH谈了以下看法。
“大多数教研员与教师的关系是很融洽的。
我当教研室主任时就提倡教研员与教师做朋友,主要是指导教师。
个别教研员可能摆架子,那是自己定位不准。
当然,教研员在教师心目中比较有威信。”
“教研员的威信主要是一种专业性质的威信,这与校长、小教科长、中教科长或处长们的行政权威是有区别的。
这些领导们也会来听课,即使来了一群,未必有几个是教师所教专业的,所以教师并不特别在意。
但如果是教研员来听课,教师通常会比较紧张。
因为教研员就是负责这个专业的,是内行,是权威,不仅懂而且是水平比较高的专家,能够发现问题和毛病,教师‘怕’教研员也是自然的。”
几年来与许多普通教师的交流印证了这位前教研室主任的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