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我当时参加活动,印象深刻且大为惊异的是随后的说课活动中各位外校教师的表现,他们众口一词,所有人发言均是只讲优点,对两位教师不加区别,一律肯定。
只有区教研员指出了B老师课的几个问题,且语气和措辞讲究,委婉到几乎听不出是批评。
事后与一些教研员论及此事,他们说这种情况挺常见:教师们无非是“同病相怜”
;自己也会有这样处境的,同情和保护十分自然。
无须说,这样的现象已经违背了公开课的初衷。
是耶?非耶?如果将对于公开课褒贬评价的立场彻底地从个体教师转移到教研室,从指导和服务教学的的目的出发,那么,判断便相对容易也相对简单。
公开课不失为一种便利、有效的教研途径。
正如有小学教育工作者指出:“舆论大谈特谈公开课的功利色彩,将公开课视为‘表演、作秀、造假’的嫌疑。
事实上果真如此吗?对这种思想,不能否定它积极的一面,公开课确实应该是常态的研究课,而不是功利的课。
但是公开课对于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当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公开课,评价公开课,参与公开课。”
[19]
不错,“公开课能够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进行自觉反思,有意识地去除那些消极的、不好的做法,自觉地提炼、升华、凸显、强化那些好的、优秀的做法。”
[20]更能够营造一种共同探讨、协商的氛围,提供研究、切磋的平台。
公开课的种种“猫腻”
值得正视,更有必要加以革除,但不能期望这种努力能够毕其功于一役。
更值得慎重的是,如果以这些弊病作为彻底取消公开课的理由,多少有些因噎废食。
作为一种教研活动的具体形式,公开课有存在的理由。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全国校本教研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7(1).
[2]赵才欣.教师的期待与教研员的责任[J].人民教育,2008(10).
[3]巴格莱.教育与新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3.
[5]见本章附录2.
[6]参见本章附录3和4.
[7]参见本章附录3.
[8]参见本章附录5和6.
[9]参见本章附录7.
[10]参见本章附录8.
[11]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一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11.
[12]同上,第211页.
[13]龙军.胡朗老师访谈录:教坛耆英师表风范[J].中国教师,2006(11).
[14]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赴通州区教学视导工作报告,2004年05月.(内部资料)
[15]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赴昌平区教学视导工作报告,2004年12月.(内部资料)
[16]郭华.静悄悄的革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25.
[17]郭华.静悄悄的革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25.
[18]吴勇.课堂,当给儿童“挺直”
的脊梁[J].中国教师,2006(1).
[19]丁小平.行进中的课改:困境与选择[J].中国教师,2006(6).
[20]郭华.静悄悄的革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27.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