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北京青年报》2006年12月2日,发表题为《黑心教辅书一周出一本》文章。
“‘精华’、‘大全’、‘名师’、‘名校’……这些**人的字眼总能让大多数人心甘情愿地掏腰包。”
“在某网站的论坛中,一篇题为《当一个负责任的教辅书编辑,我都快哭死了》的帖子,引起了众多出版社教辅书编辑的热烈回应,纷纷跟帖曝光劣质教辅书出版黑幕”
。
“浙江某所省一级重点中学的高三教师蒋明明(化名)曾参与了不少教辅书的编撰工作。
他说,市面上看到的大部分教辅书,都会挂上顶尖名师的名字,但挂名师名字的书太多了,名师怎么可能都亲自编写呢?蒋明明告诉记者,做这部教辅书的出版社或图书公司和这些名师都会签订协议,名师只要同意挂名,就能收到一定的挂名费。”
“‘最糟糕的是,有些书商根本就是随便找了几个人来编写,最后编撰者的名字全是杜撰出来的。
’浙江一位做教辅书非常成功的民营书商马先生对记者直言。”
“网友‘彼岸是金’曝光说,‘上午领导让一个同事换一本书的题,说只要全书换10道题左右就可以了,不然编校部门不愿意,出片的也不愿意。
’在教辅书市场上,内容的大同小异太普遍了。
很多学生在做练习题的时候常常会发现,这本做过的题,在那本里又出现了。”
“第一次出,还会创作一些原创的题目,等到第二年,基本就不会再有什么新东西了,稍微地改头换面一下就行了。”
“有业内人士笑言,在这一行,粘贴、复制的水平要很高。
凡是市面上出现一本质量不错的教辅书,很多书商就会把它‘拿来’,重新包装成自己的书。”
“浙江新闻出版局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要分辨正版教辅书的优劣,比判别盗版书更难。”
上述几例,不过是冰山一角。
却也清清楚楚地表明,教辅已经与各种各样的腐败结结实实捆绑在了一起。
教研室有权力编写教参,教研员有能力编写教参,而且,曾经并且仍然在继续编写着形形色色的教参。
对于以上种种,实在难脱干系。
二、“剪不断,理还乱”
对于教辅图书如今的乱象,教研室及教研员们到底又该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呢?追究下去,发现就如基础教育领域的许多问题一样,很难做出简单清晰的判断。
下面,是对北京市某区一位资深教研员(GZ,2008)的访谈。
我:有一个问题,您别介意啊,20世纪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前期,海淀区的卷子和教辅之类非常有名,不光是在北京,外地也都来,好像可以花钱买。
这个事的来龙去脉到底是怎么回事?
GZ:这个事情特别简单,从1972年开始,海淀(区教研室)就在重庆出版社出了一套教学辅导用书。
我:正式出版的吗,还是内部资料?
GZ:正式出版,1972年,而这样的书全国当时没有。
我:那里面内容是什么呀,全是题吧?
GZ:除了题,还有对知识的认识。
这知识为什么要这么用,从初一到高三,每个年级都有,这个东西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后来的知识删减、教材的变更,然后做一些全新的解释。
我:这个书发行量很大喽?
GZ:很大,重庆出版社就是因为这套书,在重庆盖了一个最高的大楼。
当时就是这套书,一年可以盈利一个亿。
这是一个历史原因,还有一个历史原因呢,就是当时是全国统一高考,而海淀区教研室有这么一批老师,潜心地研究知识,研究教学,当然也研究高考,形成了一个团队。
我:那这个书的署名是海淀区教研室吗?
GZ: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在进修学校之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