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根据国外学者的概括,课例研究一般由教师组成学习小组,定期会面,共同合作设计、实施、评量和修正教学活动设计。
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一起协作:(1)共同拟订教学活动设计;(2)实施教学活动设计;(3)讨论教学活动设计;(4)修订教学活动设计;(5)利用新修订的教学活动设计进行教学;(6)分享对新修订的教学活动的反思。
[6]
按照这样的解释,如前所述几乎所有的中国大陆中小学教师都会判断:“这就是我们平时的集体备课。”
虽然没有做专门统计调查,但我曾经向若干中小学教师介绍“课例研究”
并且征询他们意见,得到的反应与上述判断高度一致。
在中国大陆,课例研究在基础教育各个阶段普遍存在。
其历史之长久,制度之完备,作用之强大,都远远超过日本。
备课是普天下教师最为熟悉的专业活动,是“教师上课之前的教学准备。
包括钻研本门学科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有关参考资料,了解学生的实际;编出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和课题(或单元)计划;写出课时计划(教案)等。
有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之分。
前者是统一科目的教师在一起共同研究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或介绍本学科的新的信息和知识;后者是个人钻研。
前者必须建立在后者的基础之上。”
[7]可见,集体备课只是备课的一种具体形态。
在中国大陆,无论在小学、初中还是高中,也无论是在那些享有盛誉的名牌学校还是所谓“基础薄弱校”
,集体备课不仅广泛存在,名称一致,还有着承担这一活动的专门组织:“备课组”
,成员是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就教学活动的进度,以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备课任务。
直至今日,集体备课这种组织行为在大陆仍然较少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在我国,尽管集体备课早已成为常规,但多年来对这种几乎同所有中小学教师工作相关的问题,却一向缺乏具体的考察,即缺乏真正意义的‘理性的审视’。”
[8]尽管如此,在学校教育实践层面,存在着各种形态的有关经验。
集体备课,是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中一项普遍活动,这种专业活动的承担者,正是三级教研组织的最基础的部分,最基础的层级,在中国大陆的中小学中普遍存在:学校教研组。
虽然很难进入学者们的“法眼”
,集体备课在中国的中小学校长、教师们的心目中始终占据着专门地位,对于集体备课和学校教研组的熟悉,如同厨师熟悉自己灶台上的各式家伙——无论煎炒烹炸都得靠它们操练。
正如有学者指出——毕竟还是有人关注:“教研组特别是学校一级的教研组,是教师直接面对的、关系最密切的专业组织。
相比较校外培训机构而言,各级教研组所开展的活动无论在内容还是在方式上,对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具有直接的指导,因而对教师成长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
[9]
下面这个发生在5年前的真实的小故事,很能够体现集体备课和教研组在学校中的地位。
北京市某个重点中学来了一位新校长,到任之后照例要烧“三把火”
,其中之一便是抓备课组。
校长了解到高中某年级某学科的备课组比较懈怠——当然,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之一是该年级该学科的学生在几次测验中的成绩比同年级其他学科差,且较之前几年有所下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