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那些经过反复提炼和验证的教学原理,比如,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因材施教,启发性(主动学习),及时反馈,等等,看起来非常简单,却蕴藏着丰富的实践解读,永远不应当被忘记和轻视。
那些学习科学、心理学、脑科学等为教学提供确凿依据的科学,应当继续受到重视,并通过我们的理解,转化为适当的教学行为(模式)。
那些甚至仍然存在学术纷争的教育教学理论,应当通过我们的实践加以选择性地鉴别与运用。
教学方式理应多样化,但其主心骨只有一条——尊重科学规律。
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实践表现?——中国教师久驻的心结
教学中有一对关系,中国人在这对关系的处理上非常纠结。
但是,处理好了,教学效益事半功倍,多个教学改革成功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处理不好,则全盘皆输。
这对关系,用教育术语来说,就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国人对其理论上探讨的结果是“统一”
。
但如何统一,何谓统一,却意味深长。
“尝试教学法”
在这对关系的处理上非常谨慎。
邱学华先生一再强调:“尝试教学并不是盲目的尝试,而是有指导的尝试。”
“教师的指导不是包办代替,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为学生的尝试创设条件。”
他创造了三个条件,使学生有可能尝试成功:
第一,旧知识的基础作用。
第二,准备题的引导作用。
第三,课本的示范作用。
经过这番铺垫,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后,“尝试题的正确率可以达到80%以上”
。
这种非常中国化的处理,可能正是“尝试教学法”
实验得以成功推行的玄机所在。
教学改革如同学生学习,其目标和模式只有落在最近发展区内,才能“顺利”
、才能“成功”
。
改革方案包括步骤的设计,不得不向这一点妥协。
历史上关于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争论由来已久。
更为确切地说,对这二者关系的不同认识,代表了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巨大差别,代表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
如西方提倡的发现法、探究法,教师的指导是被弱化的;相反,中国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几乎没有多少“自主活动(思考)”
的空间,教师的主导地位处于绝对的强势。
对于“教师指导”
,也有不同的理解。
邱先生所谈的指导,更多的是一种“道路铺垫”
。
因为有“周密的铺垫”
,学生在自学课本后,出错的概率比较低,这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个实验“尝试教学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