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万一答错了还不如不答”
、“老师如果接着提问我就不会了”
等,这些说法在他们的任课老师那里得到了证实。
当学生避免失败的动机强时,他们学习起来就变得消极被动,不敢轻易尝试,没有十足的把握,不会轻易举手,害怕答错,不敢创新和冒险、思维慢慢受到压抑,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灌输,而没有了主动探索精神。
尤其是对于成绩较差的学困生来说,外界过分关注学习结果,无疑是对他们自信心的一种打击,久而久之就会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倡导尝试教学,搞好学前心理辅导,就奠定了尝试能成功的思想基础。
1.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
新课程强调关注学习过程,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动机;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归因风格;把学习当做贯穿人一生的努力。
2.提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所谓挑战性,是指学习任务的难度必须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但又不过于困难,以至于学生无法完成。
过于简单的任务不会给学生带来成功所需的技能水平的提高,不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过于困难的任务则很少给学生带来成功的结果,并且往往因为需要付出过多的努力,而降低成就的价值感;中等(恰当)难度的任务,则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它能使学生从中体验到自己技能的提高,使学生感受到通过自己努力对学习活动的控制,从而给学生带来能力感、成就感。
3.创造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从古至今,许多理论都强调成功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行为主义的强化论等。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呢?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更多地确立学习目标。
设立学习目标时一定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最近发展来设定,不可强求统一,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经过努力后,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对于学生在掌握学习内容、提高自身能力方面所做的努力,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这无形中又强化了学生的信心。
杜郎口中学、省庄一中、二中的学生踊跃展示,都是尝试成功得到强化的结果。
4.合理地运用奖励
首先,对学生进行的奖励应建立在学生个人进步的基础之上。
只要学生付出努力、取得了进步、教师就应该予以奖励,这样所有的学生都会感受到学习成功的骄傲,体会到努力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也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自我奖励。
三、指导学生归因,提高成就动机
当学生成功时,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如学习努力、能力强等,当学生失败时,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如题目难、不够努力等。
即通过积极的归因模式改变不正确的认知,树立学生的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
最近出版的《中国大趋势》的作者,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施比特认为,中国未来发展最关键的一点是教育的进步。
但是,“教育是中国社会中最保守的领域之一。
中国教育体制相当严苛,过于强调尊师重道,太少鼓励个人自信;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太少鼓励创新”
。
令人欣喜的是《人民教育》2011年尝试教学专刊,又一次带来了教学改革的春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