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在国外,有的提“发现教学法”
,有的提“探究教学法”
,有的提“研究性学习”
等。
我认为,对中小学生而言,提“尝试”
更为切合实际,符合中小学生的特点。
不可否认,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人类长期积累又经过不断提炼的最基本知识。
如果都要中小学生脱离课本去“发现、探究、研究”
出来,是不切实际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尝试教学主要是按照教科书的要求,尝试去解决某一个知识点,仅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尝试去自学课本,或自动向别人请教,自己去解决问题。
学生尝试后,再听教师讲解点评,进行正误对比,印象深刻效果好。
另外,提“尝试”
,通俗易懂,便于操作。
尝试可争取成功,也允许失败,学生没有太大的负担,更具有宽容性和灵活性,更具人文精神。
每堂课都可以尝试,但不可能每堂课都去发现,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
五、学生能做尝试题的奥秘
教师还没有教,学生居然能做尝试题,有些人百思不得其解,不知奥秘究竟是什么?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1.人有思维属性
人的大脑大约有一千亿个活动神经细胞,每个细胞又可长出多达2万个树枝状的树突,以存储和输送信息。
因此,大脑的潜在能量是巨大的,关键问题在于开发。
人的大脑是进行思维的物质基础,也是人能够尝试的物质基础,有了这个物质基础,人才能够做到模仿记忆,尝试探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由此及彼。
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必须懂得一个简单而重要的道理:学生是人,而人是有意识的,大脑是能够思维的,思维的潜力是巨大的。
2.人的大脑中有“内存”
人的大脑里并不是空白的,借用电脑的术语来说,已经有了“内存”
,它已经储存了许许多多旧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
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大脑中的“内存”
和已获得的学习能力,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获得新知识。
打个通俗的比方:
新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而是七分熟,三分生。
这样就可以利用“七分熟”
的旧知识作为基础,去尝试学习“三分生”
的新知识。
教师往往有个误区,以为上课前学生对新知一无所知,教师不讲学生就不会,所以一定要从头讲起,讲深讲透。
殊不知学生已经有了“内存”
。
这里我再讲一则寓言故事,使大家更明白其中的道理。
有一位印第安老人,赚了钱,买来一辆汽车,他不知道汽车有“内能”
,可以去开动它。
而是雇了一匹马拉着它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