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解放后,在“学苏联”
之风的影响下,教学模式几乎是照搬苏联。
班级授课制以及在此基础上诞生的早期教学模式均是工业化的产物。
“灌输”
二字在《大教学论》及赫尔巴特的著作中是明确使用的词汇。
为“流水线”
培养合格的“工人”
是那个时代背景下教育的定位。
因此,现场的人、具体的人的学习感受和效果是完全被忽视的。
几十年来,“苏联模式”
成了“大面积”
教师的教学习惯和经验。
但我们的种种改革实验,反映了我们对这一模式的强烈不满,反映了我们探索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教学方式的强烈愿望,反映了我们对教学规律、学习规律进行理性探索的自觉。
从这个角度来看“尝试教学法”
,我们就不难理解它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了。
多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方式,与沿袭下来的“传统教学模式”
斗争,与表面上看起来“高效率”
的教学作斗争,与“应试”
压力下的畸形的教学模式作斗争。
星星点点的实验,一次又一次地为我们揭示着教学的真谛,一次又一次地告诉大家,教学一定要遵从学习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
但大面积的日常教学却依然“我行我素”
。
这也正是为什么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其思想精髓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已有成熟的先例,甚至50、60年代就有雏形,而今天仍然能引起这么大反响的原因!
“尝试”
二字,今天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这二字,或许意味着叛逆,或许意味着“天方夜谭”
;就是今天,在很多地方、很多学校也未必真的得到认可,得以践行。
因为其一,它表达了我们的传统教育中十分匮乏的一种思想:宽容。
允许尝试,就是允许学生不受干预地自由思想,就是允许犯错误,而这些,在“效率”
至上的教育文化中几乎是不被允许的。
其二,它代表一种需要极大勇气的价值取舍。
尽管“在教师指导之下,开发学生的尝试、探究等认知活动形式非常重要,它是形成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基础。”
(顾泠沅)然而,尊重这一规律,需要以时间为代价,甚至进度为代价。
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每向教学规律靠近一步,其背后都是艰难的。
我们的历史趋势是在向规律靠近,我们的教学科学意识正在觉醒,但翻开教学论,我们花费很大经历去实践、去探索,得到的结论,却早已写在了里面,这多少有些讽刺。
比如说,以学定教,是我们通过5年、10年日常教学实验得到的一个结论,但王策三先生早在1985年出版的《教学论稿》中就已写道:“整个教学过程的成败的标志是什么呢?应该说,教是为学而存在、为学服务的。”
因此,如果说“尊重规律”
应当成为我们教学实践的一个首要原则的话,而“记住规律”
则是一个前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