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要努力揭示学科基本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学科基本概念的内在逻辑联系,使学生对学科基本概念的学习,上升到“概括化、结构化”
的水平。
同样,对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我们要在明确学科基本概念,把握学科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对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操作步骤进行概括,并把握每一步骤的操作要点,在此基础上,揭示出“步骤”
与“步骤”
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并努力用“结构”
的形式来表征,使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也上升到“概括化、结构化”
的水平。
如,“数学综合题解答”
的方法程序,通常可以将其主要步骤概括提炼,形成“审题—析题—解题—答题”
的结构。
这里重点环节是“审题”
和“析题”
。
“审题”
的重点是审清题目中提供了哪些条件(条件命题),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目标命题);“析题”
的重点是分析探索解决这一类问题需要用到哪些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则(推理规则),涉及学科中的哪些思想方法(解题策略)。
在进行综合题解答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提炼、概括解某一类问题的一般步骤,把握每一个步骤的操作要点,明确步骤之间的逻辑联系,使整个解题程序的基本步骤以“结构”
的形式相对稳固下来,通过长期的变式训练,就能有效地把这样的程序性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式。
再如,在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教学中,“科学探究法”
是一种基本的且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具体的实验探究为案例,帮助学生抽象概括出“科学探究法”
的基本步骤及操作要点(见下图),那么,在以后学习有关这一类知识时,学生就能触类旁通,并在不断的实践运用中,逐步将这一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升华为解决问题的智慧。
如果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中,掌握了学科的“知识内容结构”
和“方法程序结构”
(简称“两类结构”
),那么,学生就能更好地将学习的知识概念和方法程序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迁移应用,从而有效地提高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良好的学科基本结构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或心理表征的基础。
良好的学科结构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知识的概括化水平高,即揭示了学科基本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二是知识的结构化水平高,即揭示了学科基本概念间的逻辑联系;三是知识的巩固度好,即在理解的基础上能保持长久的记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科基本概念的学习,一方面,要努力上升到概括化水平和结构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对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编码组织,并用“知识树”
或纲要信号等其他形式进行直观呈现,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内容结构保持长久。
(二)“两类结构”
尝试教学的主要策略
“两类结构”
尝试教学法的实践研究,重点关注“教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