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现场的真实的质量状态需要走实证和田野的路线才可获悉。
但是,如果没有在思想层面的“先见”
扫描和梳理,就会将质量的“常识”
当作知识。
依靠停留在与现实同一层面的认识而指望获得质量的升级,无异于提着自己的头发上天。
“我思故我在”
。
作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观察者和实践者,我们无法把握现实完满的实在,但是可以把握我们的“思想”
。
从“思”
的层面切入质量问题,对“书斋研究”
而言,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
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一种看法。
其中,人们、高等教育、质量是三个关键词。
以往的讨论对高等教育和质量这两个关键词关注较多,但是,对“人们”
或有所忽略,或重视不够。
事实上,从认识上讲,站在不同的层面和角度看到的问题的性质和程度是不同的。
从实践或行动上看,在高等教育这个大系统中,不同的角色、职务和行为对这个系统的影响也有很大差异。
所以,无论是从学理上界定高等教育质量观,还是从实践上检讨质量观,都需要将人的因素考虑在内。
从而,“谁的”
“什么高等教育”
的“什么质量”
的观念,如果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或同义语反复,就是对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界定。
这就需要对观念主体的梳理和界定。
从观念主体看,“谁的”
范围非常广,所有的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人都是观念主体。
对公立教育而言,鉴于高等教育的公共性,确切地说,所有社会成员都是高等教育质量的观念主体。
除非将高等教育看成是“私人物品”
,否则这个命题就是真的。
这种“泛主体主义”
的认识看上去有失笼统,但是,忽视民间观念,漏掉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主体,恰恰是高等教育观念形态中的一种似非而是的“慢性病”
。
普罗大众具有双重身份,既是高等教育的供给者,也是高等教育的需求者。
作为供给者,有义务、有责任、有权利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并且为保证质量而发挥作用;作为需求者,有权利要求获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尽管如此,人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