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6]
政府根据国家经济、文教、政法等各方面建设的需要,确定全国高校应该设置的专业;各学校根据国家规划,结合本校师资、设备条件,确定本校专业设置。
一所高等学校所承担的任务,主要取决于其所设置专业种类和各个专业招生人数。
第一,将旧中国高等学校的系科,按照苏联模式,改造为专业,目的是使大学教育更加直接地适应国家建设需要,更加直接地适应计划经济需要;第二,专业设置主要基于社会职业分类,而非主要基于知识分类,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从事特定社会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毕业以后立即适应特定社会职业;第三,专业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和基本组织方式,不仅要围绕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而且围绕专业组织教育资源(教师和仪器设备等),围绕专业组织学校管理。
1954年公布《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草案)》,共40大类257种专业,大类主要按国家建设部门划分,比如,工业部门、建筑部门、运输部门、农业部门等,专业则依据产品和工艺、职业、学科来划分,高度专业化的工业教育、农林教育、医学教育等受到特别重视。
这种教育政策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联系。
20世纪50年代,中国还处于前工业化时代,农业生产也很落后。
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当时面临的迫切任务。
实现工业化,需要大力发展制造业。
大学教育按照工业产品及其制造工艺划分专业,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服务于国家工业化目标行之有效的途径。
另一方面,大学教育作为“高等专业教育”
很符合当时计划经济思想。
按照计划经济思想,各种社会事业和各个生产部门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教育培养的人,也应该在品质和数量上与各种社会事业和各个生产部门的需求相一致。
“高等学校在院系之下,分设专业,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优越性,体现了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适应社会分工与科技发展的历史发展规律”
[7]。
教育实践在当时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得到恰当体现。
在我国早期高等教育学文献《高等专业教育问题在教育学上的重要地位》(1957)一文中,潘懋元教授初步提出建立一门“高等专业教育学”
或“高等学校教育学”
的设想。
文章认为,“高等专业教育”
相对于作为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普通教育(基础教育)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高等专业教育,就其性质而言,是专业的,内容复杂,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直接联系。
就其系统而言,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高等教育。
第二,大学生是十八九岁以上的青年人,已经达到成人的阶段,他们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社会经验不同于中小学学生。”
[8]因此,有必要建立一门“高等专业教育学”
,对“高等专业教育”
进行专门研究。
到20世纪90年代,潘懋元教授将“高等教育”
明确定义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
[9]
“高等专业教育”
思想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产生巨大影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年版):“高等教育,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辞海》(1999年版):“高等教育,中等教育阶段以上的专业教育。”
郑启明、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高等教育是学制体系中的第三阶段,亦即最高阶段,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专业教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