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著名且影响深远的《一八二八年耶鲁报告》(TheYaleReportof1828)基本重述了欧洲自由教育传统,而20世纪初,哥伦比亚大学开美国通识教育之先河。
1919年,哥伦比亚大学开出最高荣誉(Honors,经典名著作品)和现代文明(poraryCivilization,CC)两门课程,这被认为是通识教育在美国实践的开端。
这两门课程很快成为美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通识教育课程,其他学校纷纷效仿。
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题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
(Geioy)的报告,完整阐述了美国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即通识教育是“将学生首先看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和公民而应该接受的全人的教育”
。
至今,美国大学和学院在本科教育阶段主要提供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
例如:
斯坦福大学的“学位说明”
写道:“如同所有主要大学一样,斯坦福提供其大学部同学获得博雅教育的途径;这种教育,在人类各个重要知识领域中增广学生的知识及觉察,特别对其中的一两个领域进行深入的理解,并让他(或她)得以持续终生学习而且把知识应用在事业及个人生活中。”
[14]
哈佛大学2007年“通识教育工作组报告”
(ReportoftheTaskFeion)宣称:“哈佛的教育是一种自由教育——即一种秉承自由探索精神,而不是关注当下适切性和职业实用性的教育。”
[15]
耶鲁大学官方教育哲学强调:“耶鲁学院提供一种自由艺术教育,其目的是培育学生广泛学识、高度训练的智能,而不特别限定在未来如何使用这种智能。
这种学习将学院生活看作一种探究,看作培养好奇心的地方,看作发现新的兴趣和能力的机会。
学院主要不是为学生在特定职业方面提供训练,虽然一些学生可能比其他学生在这方面做了更多的准备。
学院的主要目标是提供学生可以用于最终选择任何工作的知识和智能。”
[16]
美国研究型大学一般有一个本科生学院,例如哈佛大学的哈佛学院、耶鲁大学的耶鲁学院等,这些学院主要提供文理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为学生攻读高一级专业学位打基础。
独立设置的文理学院(在美国大约有200多所)所提供的教育与这些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学院相似。
专业教育主要由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学院承担,这些学院招收本科毕业生。
1949年以前,我国大学还是比较重视通识教育的。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为了使学生不拘于一科,为学生设计了广泛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且预科两年和本科入学一年不分科,实施通识教育,本科后三年实行自由选科制。
清华校长梅贻琦说,大学期间,“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
,应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
。
自1933年起,清华文、理、法科学生也是第一年不分院系,第二年后分科。
但梅贻琦认为这还很不够,他说,“通识之授受不足,为今日大学之一大通病”
,“通则一年,而专乃三年,此不足之最大原因”
。
[17]
20世纪50年代院系改革开始,强调大学教育专业化,通识教育被完全取消。
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做法不断受到批评,认为它偏离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大学应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
的人才。
[18]在这种背景下,首先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后来从港台引进“通识教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