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总序
banner"
>
谁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普遍的世界性的永恒话题。
在高等教育规模小、受众人数少、在经济社会的整体结构中的地位比较有限、对市民社会影响不大的情况下,质量问题似乎不太突出。
因为能够接受教育的毕竟是少数,而这少部分人又是经过大浪淘沙、千挑万选出来的,高等教育的精英性质掩盖了质量问题。
当知识经济兴起,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来,传统上高等教育所承载的集政治、文化、科技于一体的精英属性被稀释,世俗生存和生活的经济性和工具性价值现形,甚至被放大,尤其是在民办教育加盟下,高等教育迅猛扩张,当高等教育就读机会像“菜篮子”
“自来水”
和“天然气”
一般不可或缺且容易购得,乃至成为民生的重要构成的时候,人民的满意不满意就与基础阶段有所不同。
面对毕业后收益对投入的简单运算,满意的内容更加丰富了。
如果说基础阶段民间对教育的评价还是一种近视的、直接的、简单的、可测量的学业成绩和升入下一级教育的资质,那么,在高等教育阶段,老百姓开始从对过程的关注中解放出来,质量问题交由抽象的公众,尤其是公共知识分子去议论,个人对教育的注意力暂时休息或者关闭,直到毕业的新重要关头开关才再度打开。
就业是大学生个人的事,但是在毕业的时候家长们义不容辞地披挂上阵,发动新一轮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运作。
在升学率获得“指标化”
地位的情势下,高等教育机构也在自我觉悟后或外力驱动下,将广开“产品销路”
、提高就业率纳入责任范围。
当往年的大学毕业生尚未完全就业,新一批已经加入了竞争行列,就业率就像是股市一样低迷,选择什么样的高等教育自然成为家长们新的席上和茶余的谈资。
与此同时,国际高等教育在金融危机的重创下,一些昔日执守“象牙塔”
精神、展现“仙风道骨”
魅力、不肯沾染世俗尘埃的世界名校,现在也不得不回到人间,为了生存,将国际留学生作为“现钞母牛”
,其注意力投向国外的富人或中产阶级。
至于一些本来就没有多少国际学术资本的教育机构,更是抓住后发国家的“留学妄想症”
和“看西洋镜”
心理,向国外居民的腰包伸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波又一波适龄学生放弃祖国的教育系统远渡重洋求学寻梦,带走了举家多年的积蓄,留下了对国家教育自信的反讽。
老百姓如何选择不是高等教育界应该回答的问题,高等教育应该回答的问题是“我们怎么才能影响老百姓的选择”
,“我们怎样才能不辜负老百姓的选择”
。
换句话说,高等教育要反躬自问,如何才能做到“让四方来贺”
,而不是为别人“作嫁衣裳”
?显而易见,这涉及自身的质量问题。
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有许多观察角度。
任何评价都不可能是纯粹的客观白描,而是特定角度下的特定价值观体现。
高等教育体积庞大,系统复杂,不可能从实体上穷尽质量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