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提高学费数额,是高校增加非财政性收入的途径之一。
学费对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意义。
在我国,在私立高校(以及所谓独立学院),学费是决定性的,学校的收入主要来自学费,而在多数公立高校,学费仅占办学成本的一小部分。
确定学费水平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
确定公立高校的学费数额是一个政治过程。
公立高校学费哪怕是小幅度的提高,都会面临强烈的政治反应,各国都是如此,特别是在我国,很多家庭还很贫困的时候。
私立学校的学费则更多地受市场因素的影响,低学费是私立高校维持市场竞争力和提高生源质量的重要手段。
所以,提高学费,无论是对于公立高校,还是对于私立高校来说,都是艰难的选择,公立高校不应将其作为增加学校非财政性收入的主要途径,学校应将眼光转移到其他方面。
[25]
学校自筹资金的途径,一般包括校办企业、有偿的社会服务、招收留学生、募捐等。
以校办企业盈利作为教育经费的补充,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中国高校出现的一种现象,西方国家高校一般不采用这个途径补充教育经费。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社会分化加剧;同时期,教育经费的增长缓慢,教育领域出现了严重的经费短缺,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的收入低。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开始寻求创办产业,补充教育经费的不足。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之后,校办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创建了企业,以北大方正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发展成庞大的企业集团,一些校办企业在金融市场募集资金。
为鼓励校办企业的发展,在税收等方面,政府采取了更为优惠的政策。
至2005年,全国高校校办产业收入总额1071.34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收入总额909.69亿元,收入超过亿元的高校有103所、企业有98个,全国高校校办产业实现利润总额55.62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5.23亿元,全国高校校办产业对学校回报21.01亿元,向国家交纳税费48.08亿元。
[26]
但随着校办企业的发展,问题和矛盾也随之出现,突出表现在,校办企业产权关系不顺、学校直接承担企业运营风险,管理体制不规范等,学校办企业的热情受到诸方面的批评,被指泯灭了大学精神,冲击了教学科研。
2001年,国务院体改办、教育部等8部委制定《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试点指导意见》,要求明晰校办企业产权关系,校企分开,使校办企业成为承担有限责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市场主体,规避学校的财政风险;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在创办高科技企业中的投入与撤出机制,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渠道,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与校办企业经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促进教学、科研和校办企业健康发展。
高校办企业,有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以校办企业盈利补充教育经费的不足,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有益的探索,符合中国国情;校办企业方便学校教师研究和开发成果的转化,拉近高校与市场的关系,让学校感受到市场的脉搏,提高办学的社会适应性。
但企业经营有风险,高校无法承担企业的风险;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与高校的管理很不相同,不能用管理高校的方式管理企业;高校及高校的领导、教师不能把太多的精力用在办企业上,影响学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因此,校企分开,将校办企业改制为独立的法人和市场主体,自负盈亏,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聘请职业经理管理企业,是正确的选择。
高校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而企业盈利受市场影响,波动很大。
为了稳定高校的收入,应作长远打算,可以考虑将企业的一部分盈利,进入高校的基金,而不是全部直接计入高校每年的预算。
国内的大学鲜有基金,而美国大学多有基金,其中多者竟超百亿美元。
聘请专业人士管理学校的基金,进行保守经营,以确保基金的安全。
经营基金每年的收益,一部分可计入学校的预算,另一部分计入基金并再次投资,保证基金数额的持续增长,保持基金在面临通货膨胀时的购买力。
高校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方式多种多样。
承担公共和私人机构委托的研究项目(所谓“横向项目”
),不仅可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可以获得研究资助,补充教育经费,可以培养研究人员,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为学生提供参加研究的机会,提升学校的教育水平,还可以增加教师的收入,维持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吸引高水平学者加入教师队伍。
学校应积极为教师承担横向研究项目创造条件,同时安排好教师教育与科研的工作,避免因教师承担过多的横向项目影响了教育工作。
到目前为止,教育和培训仍然是我国一些高校公共财政以外收入的重要来源。
很多学校招收了大量的成人学生,成人教育和培训成本低,又可以使用学校包括教师和教室在内的现成资源,所以通常会有收益。
提供教育和培训服务,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一种形式,若还有收益,当然是一个不错的项目。
但这个项目通常会存在与全日制教育争夺资源,以及服务质量没有保证等问题。
因成人教育争夺资源而影响全日制教育的质量,得不偿失;而低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服务损害学校声誉,败坏社会风气,更得不偿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