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1]
banner"
>
20世纪末,我国提出教师专业化的问题,教师教育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但大家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并不一致。
许多同志只把教师专业化理解为必须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有的同志还提出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这些意见无疑都是对的,但是都还没有真正理解教师专业化的整体内涵,因此,在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上出现一些偏差。
今天来进行反思,感到有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值得重新审视。
21世纪初,许多专家提出教师教育转型的问题,我也曾经写过此类文章。
转型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转型,或者称由老三级师范向新三级师范转型。
这是指取消中等师范层次,增加研究生层次。
二是师范教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型,所有高等学校只要具备培养师资条件的,都可以培养教师。
三是实行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
这三个转变仅仅表现在学历层次上、培养教师的机构上,却没有反映这种转变的实质。
虽然我在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教育政策论坛上曾经讲过“教师教育转型的实质不是培养形式的变化,而是水平的提高”
,但是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水平,教师专业化的内容是什么,并未解释清楚。
由于在理论上准备得不充分,在实际上又没有调查得很清楚,对改革缺乏科学的论证,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走了一段弯路。
近几年来,师范教育的机构改革进行得非常快,而教师专业化水平并未有多大提高。
师范教育的机构改革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为了提高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学历,一大批中师被撤销。
中等师范学校由1000多所削减到现在的100多所。
一部分中师升格为师专,还有一部分中师改为普通中学,中师资源几乎流失殆尽。
二是为了体现师范教育的开放性,不再强调师范教育的单独体系,许多师专、师院纷纷扩展为综合性学校,极大地削弱了师范教育。
三是为了体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许多地方教育学院合并到师专或师范学院,教师的职后培训并未得到加强。
这些改革的后果是什么呢?说得极端一些、激进一些,是削弱了师范教育体系,降低了教师专业化水平,其中损失最大的是小学教师。
这不是危言耸听,有事实为据。
过去中师毕业的小学教师虽然接受普通教育的水平较差,但他们都是各地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在中师通过严格的师范教育的训练,掌握了较好的教育小学儿童的知识和技能。
但是现在的师专生,是高考队伍中较差的一部分学生,只达到专科的录取分数线。
师专的专业分科较窄,学习的课程缺乏小学教育应有的科目。
小学教师需要的是宽广的而不是专深的知识,而且他们最好在艺术方面有所专长,会唱善跳,能适应儿童活泼的天性。
但是师专的学生都来自高中毕业生,可塑性就不如中师生,艺术素养和技能都不如中师生。
再加上高等学校那种专业的导向作用,不利于培养小学教师。
不论专科学校还是本科院校,强大的导向是报考研究生。
在这种导向下,教师教育的质量是难以保证的。
许多小学校长反映,现在专科或本科毕业的小学教师反而不如中师毕业生那样适应小学教育。
今天来反思,如果当初不是一刀切地取消中师,而是渐进式的,保留中师的建制,延长中师的学习年限,可能会比现在这种状况好得多。
我国师范教育建立100多年来,各地建立了一批中等师范,如长沙一师、南通师范、保定师范等,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培养了大批革命工作者和教师,今天毁于一旦,实在可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