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从教到学,教师如何应对[1]
banner"
>
近日,在明远教育书院成立大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顾明远教授与日本教育学会原会长佐藤学教授就“从教到学——学校需要哪些改变”
进行深入对话。
对话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益民教授就学习的主体、本质、特征,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等问题,请教了两位教育专家。
一、怎样转到以学为中心的研究
高益民:顾老师是我国最早把“终身学习”
概念引入中国的学者。
顾老师和佐藤老师每月甚至每周都去学校。
20世纪80年代,顾老师就开始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您当时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
顾明远:“**”
结束后,我国恢复了中等师范教育,教育部要我编一本中师教科书。
讲到学生这一章时,我想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长,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但我们的学生一直是在被动地学,那么学生到底应该处在什么地位?我在这本教科书中就提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学生不是被动的留声机、相机,可以把老师讲的都录下来。
学生有主观能动性,老师讲得好,他就记住了;老师讲得不好,他就记不住。
感兴趣的,他会用心听讲;不感兴趣的,他可能就不听了。
当然,对此也有很多争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哪里呢?教的作用很重要,但教师一定要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有学习的愿望,把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从学习的角度看,学生绝对是主体,通过主动学习而不是靠灌输来获得智慧和能力。
高益民:佐藤老师是怎样以学为中心进行教育研究的?
佐藤学:我经常说,没有国际目光和历史目光的交错,就不可能解决教育的问题。
我认为,看待教育问题,要有三种眼:第一种是“蚂蚁的眼”
,要看得非常细,小草、小微粒都看得到。
教师观察学生怎么学习,就是要观察得非常细。
第二种是“蜻蜓的眼”
,会从各个角度观察事物。
第三种是“鸟的眼”
,能够俯瞰大地。
看待教育问题时,这三种眼要结合起来,这也是教育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
我对学校开始实际考察,是在36年前的1980年。
1980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