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所谓转型,是指由师范院校封闭地培养师资转变为由所有高等学校开放地培养师资。
总体上讲,师范学校升格转型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水平和质量。
特别是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专门职业以后,教师专业化的呼声更加高涨,“师范教育”
的概念也逐渐为“教师教育”
所代替。
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
二
既然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那为什么我们近年来的教师教育改革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我想,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我国的教师职业还没有成为一种让社会尊重和羡慕的职业。
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遇到优秀的教师,但是很少有家长愿意送自己的子女读师范。
因此,师范院校改制以后,特别是学费并轨以后,报考师范的学生更少了。
其次,劳动工资制度的限制。
虽然《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工资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但久久未能落实。
再次,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学校都想把自己办大办高,于是中等师范升格为师专、师院,师专升格为师院或综合性大学。
有些地方的师专为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扩大专业是必要的,也是大势所趋,但需要有计划、有条件地发展。
一旦成为一股风潮,就不仅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也使师范教育的资源大量流失。
最后,政策上有值得商榷之处,特别表现在中等师范学校的消亡上。
全国最多的时候约有上千所中师,它们为我国培养了上千万名合格的小学教师。
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师毕业生学历偏低,文化科学知识不足,确实需要提高。
但是如何提高?我们采取了一种激进的办法:取消中师,改由师专或师院培养小学教师。
中师取消后,有些师专和师院近来确实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小学教师,但是从全国范围来讲,中师几近消失了(现在大约只剩下100余所),小学教师的水平不仅未能提高,反而据许多小学反映,师专毕业生并不适应小学教师的要求。
一是师范生的生源水平降低了。
原来各地中师都是提前招生,许多优秀初中毕业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报考师范,现在师专招来的学生却是高考中分数最低档次的学生。
二是师专与中师培养的方式不同。
过去中师非常重视教师的职业培训,重视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学,重视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训练,现在师专的课程中,教师的职业训练科目削弱了。
有的师专为了追求学生考上研究生的比率,甚至只在研究生考试的科目上下功夫,极大地削弱了师范性;同时,高中毕业生由于年龄关系,在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可塑性大不如中师招的初中毕业生。
现在看来,我们当初就不应该简单地取消中师,可以像法国或者我国台湾地区那样采取渐进的方式:逐步延长中师的学制,从提高中师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做起;保留中师的建制,提高毕业生的工资待遇,逐渐过渡到使小学教师达到本科学历水平。
三
今天,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师教育的重建问题,师范生免费教育也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重建提供了契机。
第一,要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吸引优秀青年报考师范,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消息传出来以后,社会上就议论纷纷,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
反对的一种意见认为,师范生免费教育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师范生免费教育是否倒退?另一种意见是担心师范生毕业以后能不能真正去当教师,特别是能不能到最需要的中西部去当教师。
也就是说,对免费教育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表示怀疑。
这几个问题是非常实际的,需要认真回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