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这些影片本身就有海外资金的背景,在制作时便已考虑到海外市场营销因素,因而“除了内地票房,还往往能够以较高价格卖断北美、亚洲及其他各地发行权,再加上内地高价音像版权及后产品”
。
“中国电影产业化启动以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电影已经不可能在一个绝对封闭的环境里走向繁荣和发展,海外市场必然也是中国电影的另一个出口和推动力。
因此,超级商业大片一只眼睛盯着国内市场,一只眼睛盯着海外市场,本身应该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如果采取正确而有效的策略,完全也可能良性互动,走向‘双赢’。
换句话说,在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双轮推动’下,中国电影可以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2]
(二)融资方式的多样化
商业大片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的投资额巨大,从2003年媒体报道《英雄》的3000万美元投资,到十年后,能称得上商业大片的电影投资基本都已过亿元,如此巨大的资金投入,其来源是多种多样的。
1.通过金融机构融资
新画面公司从拍摄《英雄》开始,就已经开始寻求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拍摄《满城尽带黄金甲》时,新画面被媒体爆出其投资方向渣打银行等国外金融机构贷款1000万美元。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冯小刚的《集结号》在银行得到5000万元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
事实上,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电影融资,在好莱坞是一种比较惯行的方式。
在中国,过去的电影本身票房的不稳定性,给这种融资方式蒙上了阴影。
但是商业大片的运作模式,本身就是名导、明星、商业化营销的模式,成功的经验又积累了科学的市场分析数据,使票房收入有了一定的可靠预期。
因此,电影的融资不再只是依靠公司的自有资本,而是开始获得了金融市场的多方支持。
作为电影产业化进行中发展较为迅速的一种融资渠道,华谊等民营公司做了有效的探索,也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合作模式。
随后这一操作方式在电影业得到广泛推广并获得金融市场的认可。
这就像为中国电影产业化安装上了强而有力的发动机,无疑极大促进了电影产业化的进程。
显然,通过金融机构融资这一渠道的获得,与商业大片本身的合拍片形式密不可分,大片的发展不再会为资金短缺困扰。
欧美国家内部早就开始推进合拍片的模式,因此其在合拍中优势更为明显。
欧美有着较为完备的融资借贷渠道,特别是拥有一些较大的风险基金公司、协会,他们有着较好的融资机制,可以引入电影制片业。
而且近年欧洲有许多大的财团,开始着手引入欧洲的金融资本进入电影业。
中国巨大的市场逐渐成为国际电影业关注的焦点,中外合拍片也成为国际资金与生产力进入中国市场并获取利益的便捷途径。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吸引了较多的资金投向电影产业,迅速为电影注入了主体资本与市场驱动力。
西方资金运作管理的模式,与中国越来越多的投资热潮必然是一种强强联合,使电影在生产的源头得到资金的保障。
2.通过海外发行
从2005年拍摄的商业大片《无极》起用韩国明星张东健开始,人们从民营公司参与的中国商业大片中很容易找到外籍明星和制作团队的身影。
使用外籍明星与制作团队,实际上是民营公司开拓海外市场,为海外发行增加砝码的一种策略。
海外发行是回收电影投资的又一项有力举措,在这方面民营电影制作公司不断进行着积极探索。
我国的商业大片从最初只有少部分导演和演员被海外认可,只能在日韩等亚太地区进行海外发行,发展到现在诸多明星和导演国际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并使得海外发行成为民营电影制作公司回收投资的主渠道。
民营公司在其间花费的心血和对于品牌的建设培植,效果显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