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云水谣》、《天安门》、《高考1977》、《孔子》、《东京审判》、《集结号》、《风声》、《唐山大地震》等主旋律题材影片不断出现,一次又一次给中国电影带来惊喜。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由文件批示、政府买单、国企投拍的“主旋律电影”
固定制作队伍中,如今也有了民营力量的全面参与。
比如由华谊兄弟公司出品的影片《集结号》、《风声》、《唐山大地震》在年度的电影票房竞争中每每独领**,而《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投资中也有类似如博纳影业的加盟。
民营电影力量的积极参与,为中国“主旋律电影”
的市场化探索带来了新的活力。
(二)艺术电影艰辛顽强的探索
艺术是电影创作的基本特性,脱离艺术维度是无法完整审视电影的。
艺术类影片特指以艺术探索和作者话语为主要甚至是唯一追求的电影,定位比较小众。
中国电影史上,一直不乏艺术性价值极高的电影作品,《小城之春》等20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影坛的艺术类影片都出自民营电影公司之手。
但由于当时的经济、政治背景特殊,蕴含传统文化而又包含人生体验的电影艺术性还无法与市民观众的理解和大众认知契合,中国电影的艺术探索之路长期以来走得辛苦而执着。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电影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展现出新的趋向,艺术探索道路曲折前行。
“十年动乱”
的桎梏在新时期被冲破,电影创作思想的突破与时代同步展开。
《小花》等影片开始以时空、视角、情感设置等电影语言形式来冲击旧的创作观念。
20世纪80年代初,钟惦棐、白景晟、张暖忻等人代表电影评论界发出“电影与戏剧离婚”
、“丢掉戏剧的拐杖”
等呼声,支持电影创作走出戏剧化模式,关注“电影本体论”
的探索,导致中国电影艺术片探索与表达的兴起。
1978—1987年,以“第四代”
和“第五代”
导演为标志的多元化的艺术实践,从电影语言上,完成了中国电影史上一次现代化的艺术革新,也形成了具有精英美学特质的中国电影话语的凸显。
其中,“第四代”
导演受巴赞、克拉考尔等“真实美学”
电影理论的影响较大,在创作中表现出“真实”
的艺术倾向和美学追求,拍摄了不少纪实风格的散文化影片。
这其中,导演吴贻弓作品《城南旧事》可谓最佳艺术范本。
影片节奏舒缓,画面如中国画般徐徐铺开,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南景象不断在悠远的骊歌中复现,政治、社会的宏观历史为个人心灵史所取代。
被诗化的历史在温和的情绪中传递一种“真实”
。
谢飞的《黑骏马》、胡炳榴的《乡音》、郑洞天的《邻居》、吴天明的《人生》……这类影片运用时空复现的叙事策略,影像表达温柔敦厚,展现出诗化的历史以及蕴含于其中的主体意识。
而“第五代”
电影的创作则着力于影像本体的探索和对民族文化的反思。
陈凯歌的《黄土地》、《霸王别姬》,张艺谋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田壮壮的《盗马贼》、《猎场札撒》等片以革新的影像造型、突变的时空对比,反思文化,剖析人性,解构历史,对民族、文化、历史做出了冷峻的批判和悲剧性的展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