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同时,艺术电影在探索道路上依旧艰辛。
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虽然获得专家的肯定,却只在国内市场获得了3200万元的票房,仅占拍片投资额的13。
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在国外获得大奖,却仍然不能在国内博得市场的肯定。
[6]这些现象的出现也再一次迫使电影业去关注艺术与商业如何寻求新的结合与平衡这一难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另一批艺术电影的代表是中国电影“第六代”
导演。
他们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国内电影院校接受教育,受到特吕弗、戈达尔、安东尼奥尼、侯孝贤等电影大家影响,以“摄影机说话”
的“作者电影”
理念为美学纲领,用极端的个人经验写作挑战“第五代”
权威话语,代表作有张元的《北京杂种》、《东宫西宫》,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贾樟柯《小武》、《站台》、《任逍遥》,管虎的《头发乱了》,娄烨的《周末情人》、《苏州河》、路学长的《长大成人》,等等。
其创作特点多为题材敏感,叙事淡化,反映改革开放变革中个体意识的苏醒与复杂的人生价值。
但电影毕竟是大众文化,其制作也非个人行为,“作者论”
只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理念,而“第六代”
电影却处在不断证明“外国电影理论”
的过程中,远离了电影市场与观众。
最初的“第六代”
导演作品,由于特殊的题材和艺术表现,基本上无法进入院线。
他们选择低成本个人电影创作,走国际影展类路线,这其实也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贾樟柯作为新生代导演代表,其影片以“独立电影”
的创作姿态,在国内众多中小成本电影中表现出众。
其“独立电影”
坚持艺术探索和人性关怀的创作精神,采取“低成本制作并控制风险、争取国外电影基金支持并实行预售、合资拍片且风险共担”
的制片策略,保证了艺术电影探索得以顺利进行。
贾樟柯影片不仅在艺术上获得了成功,在人文探究和社会化表现上也颇有建树。
他的作品仅通过在各类国际影展上获奖的收入就能让影片创作收回成本,产生效益。
与张艺谋面向世界销售民俗与“古代意象”
不同,贾樟柯选择纪实的形式和纪录片风格,以“当代中国”
为蓝本,进行艺术探索,关注中国当代灰色的底层生活和异于西方价值的文化现象,在观念与形式上和反主流、反商业、鼓励纪实的欧洲电影不谋而合。
尽管也存在蓄意迎合、文化误读等争议,但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
纪实类艺术电影,确实为国外观众认识中国开辟了一条特殊的路径。
与此同时,在电影产业化、商业化的市场背景下。
“第六代”
导演也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探索。
张杨的《爱情麻辣烫》、《洗澡》,张元的《绿茶》、《我爱你》,贾樟柯的《世界》、《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等片,不仅在叙事方式和影片运作上借鉴了商业电影的成功元素,艺术追求上也有别于部分华而不实的商业大片,在多元化的电影创作格局中展现着自己的艺术趣味与方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