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2.通过将题材定位于古代,聚焦重要历史事件,便可以形成大场面叙事,产生视听奇观。
电影是视听艺术,影院观影必须保证能够形成视听奇观。
而视听奇观形成的根基便是故事题材。
古装武侠片确保了视听奇观的产生。
3.古装武侠是吸引国际市场的重要元素。
作为一种文化奇观,它吸引海外票房,并成功地形成了文化输出。
中国古装大片的成功,是中国电影奠定自己的发展基础、走上国际的一个重要保障。
在20世纪的美国电影中,病恹恹、抽鸦片的中国人形象,摇身一变,在现当代的文化语境中变为了在水上独舞、树林中飞跃的武林高手。
4.《英雄》开创的先河,奠定了古装武侠片的类型生产模式。
重复模式的回报高,风险低,能够形成安全、稳妥的投资与利润空间。
这也是民营资本投入此类影片的重要原因。
事实证明,古装武侠片在最初的几年间,每部都获得了可观的票房收入。
5.讲述历史的影片可以借古讽今,避免直接触碰现实。
通过呈现历史的方式来表达创作者对现实的思考,这样从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开审查。
在表达现实的意义上,借古讽今可谓是中国文化的一大传统。
克罗齐曾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胡适有言:“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福柯也说过:“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
这三句话都展现了历史叙事与当代叙事的互文性特质。
在《三枪拍案惊奇》中,我们能从人物身上看到20世纪70年代红色历史的影子,而在2013年徐克导演的新片《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中,我们甚至可以从中发现对当代食品安全问题的讽刺和隐喻。
除此之外,21世纪的产业化语境决定了电影的主流价值正在逐渐由宣传教化的意识形态工具转向大众文化艺术商品。
产业化语境的确立相对20世纪由政策决定的中国电影体制而言有着极大差别。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以产定销”
,电影行业仍然处于计划经济时代。
从体制上看,其文化语境主要以政治和政策为主导。
在当时,国有制片厂是能够拍摄电影的唯一单位,民营资本的准入门槛非常高。
在这个时期,中国电影普遍将目光瞄准现实,反思并未远去的近代史。
这一时期的影片内容深刻,思想性高,但观赏性和娱乐性偏低,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
电视业的冲击,加上体制的僵化、保守与陈旧,致使电影院曾经一度门可罗雀。
1993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发表《关于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将国产片由中影公司统一发行改为由各个制片单位直接与各地方电影发行单位配合,结束了国家“统购包销”
的经营模式。
电影产业开始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
到了21世纪,国家推行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政策:广电总局在2003年出台了《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2005年颁布《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
这些政策的出台降低了民营资本在电影业发展的准入门槛,推动了电影产业化的改革。
由于产业化的推行,21世纪中国电影的制作开始转变为市场经济制约下的“以销定产”
。
在市场的检验下,中国电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制作和消费。
在产业化的语境中,这些以古装片为主要题材特点的商业“大片”
相对于产业化之前的中国电影而言,观赏性和娱乐性都急剧提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