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2011年以后,主流观影群体正在迅速地向“90后”
这一批更为年轻的观影群体位移。
《小时代》受到的欢迎充分证明现在的电影观众正在日趋低龄化。
要想把握住时代观众的特质,需要在研究当代受众审美喜好的基础上进行人物的塑造。
2013年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便深谙此道,把握住了当代青年受众的审美特点,积极引领,进而获得了6亿元的票房佳绩。
从演员阵容上看,与2010年《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的影帝阵容相比,《狄仁杰之神都龙王》选取年轻一代的演员赵又廷、冯绍峰与林更新,旨在吸引年轻的观众。
影片宣传甚至声称:“本片三位核心演员的年龄从132岁减至89岁,减幅高达32.58%。”
青春版的狄仁杰、尉迟真金与负责搞笑的沙陀忠形成“智、勇、萌”
三人组,足以秒杀银幕外的“90后”
年轻女性受众,刺中其“幻想的神经”
。
由此可见,民营公司参与的商业大片要想获得良好的口碑与可观的票房收入,就要在人物塑造上下足功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对此,源于民间的民营公司应该充分自省,发现问题关键所在,努力去探索广大观众的心理需求,在银幕上创造出拥有人性特质的人物形象,满足广大观众的内心期待并产生出情感共鸣。
(三)当代商业大片的都市化叙事转型
近年来,古装片不断泛滥并且粗劣之作不断增多,在观众间的口碑日益下降,这一着实令人忧虑。
2009年《麦田》、《刺陵》的票房节节失利,证明历史题材(尤其是古装片)在现今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
传统贺岁档期的古装武侠大片开始陷入低迷状态。
2010年以后,追求奇观的大片逐渐失去了观众心目中的地位,《铜雀台》、《王的盛宴》等传统古装武侠大片无论是票房收益还是影片质量都不能令人满意。
而《一九四二》票房3.7亿元,低于预期,更是说明了观众的欣赏趣味正在发生偏移。
然而,大多数创作者和投资方在当时并没有看清这一点,只是不断地重复题材,重复故事。
殊不知,这样急功近利下去,就要重蹈20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的覆辙,古装片将很快退出历史的舞台。
20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界一旦发觉某个题材有利可图,便竭尽全力、甚至过度地开发利用,不断自我克隆,粗制滥造,最终使观众倒尽胃口,产生审美疲劳,并导致题材的消亡。
这是对国产大片的一个警示,如果继续下去,对古装题材商业大片的过度开采和重复使用将会导致它的迅速消亡。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除了强调电影作为文化产品的价值外,“创意”
也是重要的一环。
所谓创意,便是“与众不同”
,强调“个性化”
的设计思维,而绝不是强调跟风和按成功学配方的复制和自我克隆。
电影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并不是单纯地反映现实和表述历史。
电影应当教授观众如何思考,如何知觉。
观众期望看到思考深度超越他们的电影。
国产商业大片一直面临着叙事资源的危机。
古装武侠片的泛滥与粗制滥造将叙事带入了死胡同,叙事资源开始匮乏。
甚至在古装片中,大量影片的故事也取自文学作品与戏剧作品,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改编自经典戏剧《雷雨》,而《夜宴》改编自《哈姆雷特》,《三枪拍案惊奇》翻拍自科恩兄弟导演的影片《血迷宫》,《赵氏孤儿》则得益于同名戏曲。
故事的匮乏,让电影不得不求助于其他叙事媒介。
即便如此,银幕上的故事与现当代的关联性却越来越少,而且充满冷冰冰的技术化特质,缺少情感的表达与共鸣。
《让子弹飞》虽然以其深邃的隐喻性和视听表达在广大网友和观众中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和可观的票房,可是部分观众看后仍然感觉“不走心”
,没有情感共鸣。
同时期的国外大片《盗梦空间》,虽然故事极尽荒诞科幻之能事,但背后深藏的情感充满普泛性的意义,渗透到每个人的内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