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一、国家意识形态的展开与呈现
banner"
>
(一)电影作为上层建筑
电影是商品,是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产品,具有一般商品属性,但电影又是特殊商品,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以及政治属性。
电影是一种重要的精神产品,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心理和文化素质有着潜移默化、深入持久的影响,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艺术形式,电影是社会公共领域进行思想交流、科学文化传播、文化娱乐享受的重要载体。
因而,主流电影文化与电影管理机构通常都会要求影片弘扬主旋律精神,贯注核心文化价值观、正确的思想性和意识形态诉求。
国有厂是建立在国家文化管理机制内部的电影制作实体,它们自然地成为国家机器和基础结构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政治制度、文化语境和伦理架构下,国有厂有着特殊的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与之对等的是,国有厂责无旁贷地将弘扬国家主流文化、服务于国家开展文化宣传教育视为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新中国成立后的每一历史时期,国有厂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积极配合党和政府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以电影的形式参与到社会建设的滚滚洪流之中。
数据显示,前“十七年”
上影厂共拍摄故事片136部,占全国总产量603部的15,北影厂的出品数量是74部,这其中不乏名垂影史的名片佳作。
[1]如“十七年”
时期表现新旧社会对比的《白毛女》,选择西藏农奴悲惨生活及其翻身做主人题材进行聚集叙事的《农奴》,反映党的土改政策的《淮上人家》、《土地》、《暴风骤雨》等都成为电影史上的名作。
这些电影与当时的时政联系非常紧密,某种程度上成为图解政治、演示政策的宣传品。
当时中国电影正处于起伏曲折与电影空间狭窄肤浅的阶段,以至于不足以提供具有生活意义的立足之地。
又如新时期以后,揭批“**”
和“四人帮”
罪行、对历史做出反思的《苦恼人的笑》、《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芙蓉镇》等,在揭批极“左”
思潮对人的命运残酷迫害的同时,力图从政治、历史、社会的角度,揭示出这场浩劫产生的根源。
改革开放后,寻求多样选择、反映思想解放、体现现实省思的初始可能性的《野山》、《黑炮事件》等作品,分别从农村和城市两个视角审读改革进程,从观念上、意识上真正迈出一步,影片的思辨性强,具有历史批判与创新的价值。
历史地看,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经典、“革命电影”
如《上甘岭》、《南征北战》、《董存瑞》、《英雄儿女》、《党的女儿》、《平原游击队》,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如《西安事变》、《孙中山》、《开国大典》、《大决战》、《周恩来》、《重庆谈判》、《鸦片战争》、《离开雷锋的日子》,再到21世纪高举反腐倡廉大旗、展呈为人民服务崇高精神意识的《生死抉择》、《任长霞》、《生死牛玉儒》、《张思德》,国有厂一直在以国家意识形态代言者的身份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宏大叙事”
,为营造出有利于社会政治稳定和有助于提升全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积极向上的正确舆论导向而努力,使电影的规范体系与意识形态的共同结构相一致。
(二)电影作为事业
中国大陆电影体制的形成源于20世纪50年代对苏联电影管理体制的模仿。
1956年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从生产、发行到管理的完整配套的“社会主义电影事业”
基本成型。
作为一种社会事业产生以后,电影很快便成为一定阶级、政党及社会集团发展经济生产和从事政治斗争的舆论工具,成为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服务的宣传舆论工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