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8]张艺谋承认自己偏爱“**”
题材,《活着》是,《山楂树之恋》也是。
但两者角度不同,不能硬性相比。
前者从正面描写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和大时代底下人的悲剧;后者则绕开了主要的时代背景,选取一个两人窃窃私语的角落,在那个角落里解读和体味爱情。
对此张伟平则力挺搭档:“敢拍《三枪拍案惊奇》,本身就是艺谋的一种勇气;拍《山楂树之恋》则是艺谋的一种时尚追求。”
[9]
张伟平觉得,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和张艺谋一起干了几件让低迷的中国电影市场得以振兴的事情。
“电影的生命就在于它不朽的主题。”
张伟平说,“因为电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是电视永远无法取代的,就是我们现在拍的电影,比如《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少》、《英雄》,五十年以后拿出来照样打动人,这就是财富。
我只要做一天就要做到最好、做到极致,而且只要是前面有人做过的事我就不做。
我和张艺谋在这一点上特别像,他拍一个电影一定要做到极致,要求完美是我们俩一致的选择。”
[10]电影商人和艺术家能有这样的创作理念和人文情愫,的确非常激励人心。
事实上,他们做到了。
扑面而来的关注与热议,包括种种的“野狐禅”
,都无法掩去十多年来新画面“二张”
的“精致”
电影理念、设计思维和创造态度的光泽。
新画面出品的张艺谋作品不仅在国内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极大的商业成功,不少部更已蜚声国际,走向了世界。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二张”
组合与新画面是中国当代电影市场上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
无论是一种商业运作模式、媒体奇观,抑或是舆论追逐及评判,都见微知著,展现了不同层面、不同向度的影响。
“抛开种种难以厘清的争议与传说,张伟平与张艺谋的组合却真的把一部电影既深且广地带进了中国人的生活,让许多人窥得它背后中国电影的状况和事理,思考一部奇迹般的电影是如何成就的。
这几乎是没有别人曾经做到的。”
[11]
[1]戚娟娟:《运作电影:与张艺谋对话》,《中国企业家》2000年第8期。
[2]同上。
[3]张伟平:《新画面投资影片在于求精》,《电影艺术》2003年第3期。
[4]戚娟娟:《投资张艺谋》,《中国企业家》2000年第8期。
[5]戚娟娟:《投资张艺谋》,《中国企业家》2000年第8期。
[6]同上。
[7]张伟平:《新画面投资影片在于求精》,《电影艺术》2003年第3期。
[8]张凌凌:《张艺谋、张伟平谈中国电影:跟房地产没什么两样》,《新周刊》2010年10月21日。
[9]张凌凌:《张艺谋、张伟平谈中国电影:跟房地产没什么两样》,《新周刊》2010年10月21日。
[10]张伟平:《新画面投资影片在于求精》,《电影艺术》2003年第3期。
[11]李宏宇:《张艺谋、张伟平制造国产电影奇迹》,《南方周末》2004年12月30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