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那时36岁的亚尼克为鹿特丹爱乐首席指挥,他虽然是乐坛窜起的新生代,但是与费城前几届音乐总监(艺术顾问)包括萨瓦利许、艾申巴赫、迪图瓦等相较显得生嫩。
音乐会安排了两首曲目—莫扎特最后一首交响曲《丘比特》和马勒第一号交响曲《巨人》。
亚尼克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而且不加掩饰地表现出来。
他的《丘比特》不局限在古典乐派的诠释框架中,而是注入更多浪漫的精神。
他不追求莫扎特音乐质感的轻盈悠扬味,他要求华丽温暖的音色,乐句要展现更强烈的对比性。
如此音乐会的开场,也预告《巨人》不会太乖顺。
亚尼克身材不高,大概在165公分上下,但在指挥台上俨然是位小巨人,这位小巨人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整个身体仿佛要跃入乐团聚集人气,搭配那强而有力的手势,试图弥补自己领袖气质的不足。
在他卖力的带动下,乐团很难不被他调动起来。
亚尼克铺陈马勒第一号交响曲,从头到尾没有冷场,律动起伏大,对比分明,具有极为强烈的戏剧性。
简单地说,漂亮的乐段,他不怕被说处理得太油腻,**的乐段,他不怕被骂施力过头,他要乐团享受那畅快、奔放的极致,近乎不收敛地去追求他要的效果,但同时抱有自信,无论乐团跑得多远多快,他必能收得回来。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当亚尼克把架构搭造得无比巨大时,想在其中刻画细节,就成为不易之事,经常可听到他的意念刹那浮现,但往往很快就被一波又一波的声响给掩盖了。
这场音乐会显示乐团和这位新生代音乐总监已培养出一定默契。
整个乐团从前排至后排的每位成员,都拼命三郎般努力拉奏,传递出荣耀与自信,远远把过去几年风雨飘摇的日子抛诸脑后。
这是乐团和指挥间奇妙的化学作用,也展现出一种革命情感。
据说2011年8月乐团宣告破产4个月后,当时还未正式上任的亚尼克自愿与乐团工作一周不领取任何报酬,表达他对乐团的支持。
透过这场音乐会,可以感受到亚尼克就任为乐团带来的新刺激。
对于资深乐迷来说,那熟悉的“费城之音”
已成过往,虽会抱持些许遗憾,但是一个乐团能够自信迎接新时代,努力排除大环境的障碍活在当下,更值得给予掌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