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旅人来台不见林
banner"
>
2014年是台湾国乐团成军30年,“用国乐诉说台湾最美的音乐故事”
是乐团自我的定位和期许,以“旅人乐记·台湾”
为名的音乐会,正呼应如此思考。
音乐会曲目,包括三位外国作曲家来台采风后创作的新曲,以及二位新生代作曲家运用本土素材创作的作品。
一场音乐会下来,高下立判。
三位外国作曲家分别是:卢森堡的马赛尔·温格勒(Margler)、日本的可知奈尾子(NaokoKachi)、德国的贝恩德·法兰克(BerndFranke)。
这三位来自不同国度的作曲家,在国乐团力邀下,游历台湾。
团方意在透过外国音乐家之手,点燃交流的火苗,把具有台湾特色的声音传递出去,同时经由他们的作品,给予国乐团跨文化的洗礼。
音乐世界本就因多元文化的注入而丰富,如同门德尔松第三号交响曲《苏格兰》和第四号交响曲《意大利》,均为作曲家他地一游后的音乐日记,在乐曲中自然听得到萃取于他地的民谣风格或舞曲节奏等。
此次,国乐团邀请外国作曲家来台,无非希望他们将走看之间所体会到的台湾风情不着痕迹地写入音符中。
然而,委约创作最刺激的是,在作品诞生之前,委托者几乎很难预料到结果,通常只能期待。
5月18日是这趟采风之旅谜底揭晓的时刻。
检视三人背景,温格勒曾为香港中乐团谱作《宝船》、《龙年》;可知奈尾子2013年参加香港中乐团的作曲比赛获得季军;法兰克与大陆旅德琵琶家董亚常有互动。
也就是说,他们来台采风之前,对于国乐器或国乐团多少有概念,或较能降低以西方交响乐团编制想象国乐团而误入丛林迷失方向的可能性。
艺术创作的方法本就没有硬性规范,但是作曲家的意念多半可显现在乐曲的表现手法上。
音乐会开场曲、温格勒的《序》给人的感觉是,其将聆听到的北管音乐同柴科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产生联想,然后将两者的旋律进行拼装和串接。
这种后现代拼贴手法可被视为幽默的趣味,但一不小心就变成以西方主观意识出发,借用小聪明来卖弄异国情调。
平心而论,北管和柴科夫斯基,在台湾乐迷耳里听起来应该是非亲非故。
后现代手法成败关键在于音符链接所引发的“符号作用”
(signifi),乍看可恣意而为,但风马牛不相及的拼贴能否引发听众共鸣,则是大有可疑之处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