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民间流传的说法大体是:16世纪一个叫浮士德的德国巫师或星象术士,为了满足他永不满足的知识欲,跟魔鬼梅菲斯托费勒斯订下契约,以灵魂作为交换,把自己出卖给了魔鬼。
魔鬼引导浮士德周游世界,使他掌握了人类当时尚未获得的一切知识。
关于浮士德这个人物的真实性,多数研究者相信历史上确有其人。
还有一种说法是历史上有两个叫浮士德的人,其中一个叫约翰内斯·浮士德的博士宣称自己是个巫师,一再表示愿意跟魔鬼做兄弟和朋友。
另外一种说法是浮士德的真实姓名可能叫格奥尔格·查培尔,生于1480年。
他冒充魔术师、星相家、算命者四处游**,自诩精通点金术。
晚年生活贫困,约死于1540年。
后来围绕这个人物产生了许多关于魔术师的传说和与魔鬼订约的故事。
浮士德死后留下了一大堆与巫术和占星有关的东西,包括炼丹术、占卜术、玄学、魔法、与鬼魂交友等神秘晦涩的戏法。
他虽然周游列国,远近闻名,然而多数学者却认为他是个臭名昭著的巫师,人文主义者对他的魔法冷嘲热讽,认为那不过是一些骗人的把戏。
但是,浮士德却赢得了包括马丁·路德本人在内的崇尚神学的路德教派的尊重。
中世纪时代的欧洲曾经涌现过不少头顶光环的所谓的神秘主义者和预言家,地位比他们卑微低下得多的浮士德却最终成为整个中世纪巫术的代表性人物,并在其后数百年间的各种文艺作品中使自己的名字广为流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据传早在1570年就开始有人记载浮士德的故事,1575年出版了拉丁文本的小册子。
但1587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出版的畅销书《约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HistoriavonD.JohannFausten)才是欧洲第一部关于浮士德的专著,也是后来所有描写浮士德的出版物的最初来源,全书共69章,对浮士德死后声望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如今已不可考,但肯定是一位德国人。
《约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被认为是一部在中世纪被人重写的记述古代一些精通神秘科学的著名巫师术士的故事集,只不过在这部书中,所有人的所有事件都高度集中到浮士德一人身上。
也就是说,像其他神话传说一样,《约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其实是许多不同的浮士德式人物故事的一个混合体。
据说这部书的艺术质量比较粗糙,主要通过浮士德的各种骗人把戏获得一些低级庸俗的幽默,并热衷于逼真地表现阴曹地府的可怕景象和野蛮、冷酷的魔鬼梅菲斯托费勒斯的阴暗心理。
这部书后来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出版,在欧洲迅速传播。
在英国,1604年出版了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剧作家兼诗人马洛(arlowe,1564—1593)的悲剧《浮士德博士的生死悲史》(TheTragicalHistoryoftheLifeahofDoctorFaustus),这是浮士德的故事第一次被提升到悲剧的高度。
到18世纪后期,在长达近200年的时间里,以浮士德为题材的各种良莠不齐的文学戏剧始终都难脱悲剧性的结局和低俗幽默的窠臼,浮士德似乎永远都是一位在沉沦中消亡的人物。
同时,出版商却从浮士德题材的出版物中攫取到巨大的商业利益。
在一些有关魔法的手册里,人们可以学到应该怎样防止与魔鬼订立卖身契约的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天然的和人工的魔法》,歌德就曾在德国魏玛大公的图书馆中读过它。
改变浮士德神话的伟大诗剧——歌德的《浮士德》
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浮士德神话也迎来了它的“转折点”
。
德国“启蒙运动”
的代表人物、理性主义者莱辛(GottholdEphraimLessing,1729—1781)认为,浮士德对知识的追求是崇高的,浮士德应该得到救赎。
为了拯救浮士德的命运,莱辛在自己未完成的剧本中让浮士德与上帝取得了和解,浮士德的形象也一反从前。
歌德继承了莱辛的思想,他前后一共花了60年,用毕生的时间最终写出了一部伟大的悲剧《浮士德》。
《浮士德》第一部早在1808年就已出版,第二部于1832年他死后才出版。
歌德在1832年年初去世前不久写信给德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和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WilhelmvonHumboldt,1767—1835)说:“我对《浮士德》的构思已超过60年之久,青年时期已了然于胸,不过对于情节先后顺序的安排未详予规定。”
在这部杰作中,浮士德是一个自强不息、追求真理、勇往直前的悲剧人物,通过浮士德的求知悲剧(书斋生活)、感情悲剧(爱情生活)、政治悲剧(从政生涯)、艺术悲剧(追求古典美)和理想悲剧(建功立业)这五个悲剧阶段,歌德将浮士德这个神话式悲剧人物高度概括成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将他看成是人类命运的化身。
《浮士德》在表面上是一部诗剧,实际上,歌德将这部伟大的诗作变成了他自己对西方文化遗产的种种不同潜在力量既严肃又嘲讽的评论。
李斯特笔下的三个歌德人物的肖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