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至于300年后具有新兴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雨果从阶级和意识形态出发,选择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为其文学作品的背景,塑造出以性格崇高的宫廷弄臣特里布莱反衬作风轻佻的国王弗朗西斯一世这样的戏剧角色,对封建时代的统治者加以讽刺和揭露,这也不足为怪。
《国王寻乐》中另一个真实人物是贵族圣瓦利埃(Saint-Vallier),雨果曾说《国王寻乐》的真正主题就是圣瓦利埃的咒语,他因指责国王弗朗西斯一世诱奸他女儿而被判入狱,也就是《弄臣》中蒙特罗内伯爵的那场戏。
但据说历史上的那件事有点不明不白,因为圣瓦利埃把女儿嫁给了一位又胖又老的男人。
对他女儿来说,当时年轻的国王弗朗西斯一世显然更有吸引力。
雨果的话剧《国王寻乐》作于1832年,同年11月22日在巴黎的法国剧院首演,但据说首次演出并不成功,当天观众反应十分冷淡。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首演之夜竟成了谢幕之夜,因为巴黎当局在第二天就禁止它继续上演,理由是内容违反了公共道德。
当时,在君主立宪制下上台的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接掌王位刚两年,地位还不稳固。
因此在政治上,法国政府无法容忍在巴黎的公共演出舞台上出现一个**的法国国王的形象。
对此,雨果在序言里对新王朝这种胆怯的限制言论自由的做法进行了抨击。
直到半个世纪后的1882年,《国王寻乐》才被解禁。
《国王寻乐》在法国遭禁演20年后,当威尔第与剧作家皮亚韦合作,将这部话剧改编成三幕歌剧《弄臣》准备在威尼斯上演的时候,威尼斯官方的检查制度又成为这部歌剧顺利上演的障碍。
由于1848年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
,推翻了以路易·菲利普国王为首的“七月王朝”
,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因此给欧洲各国王朝政权带来巨大的冲击。
奥地利帝国担心包括歌剧在内的文艺作品可能会存在导致其占领下的威尼斯政局动**的敏感内容,因此实行了严格的审查制度。
尽管剧作家皮亚韦向审查官保证歌剧《弄臣》中没有雨果笔下的那些宫廷丑事,但审查官仍坚持要求看剧本。
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威尼斯总督不但下令禁止《弄臣》演出,还严厉指责作曲家和剧作家选择了一个如此低俗和下流的故事。
威尔第得知后大为光火,拒绝向当局做出让步,担心一旦开口妥协,当局就会随心所欲地肆意删改剧本。
与威尔第的强硬和固执相比,皮亚韦更为现实,他对此早有准备,于是采取了与当局“合作”
的态度,在私下里进行了一些有助于这件事解决的“公关”
活动。
结果,事情变得“柳暗花明又一村”
。
皮亚韦被告知,如果对剧中人物的名字进行必要的改变,并将故事的发生地从法国搬到意大利,《弄臣》的剧情可以不经过任何修改就上演。
最终,为了能让《弄臣》通过当局严格的检查制度,皮亚韦将剧中故事的发生地从法国的巴黎搬到了意大利的曼图亚,把法国国王改成了曼图亚的公爵,把“弄臣”
特里布莱换成了黎哥莱托,把圣瓦利埃改成了蒙特罗内伯爵,如愿以偿地通过了当局的检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