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每事问:请永远葆有好奇之心
banner"
>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这段话描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太庙是君主的祖庙,而鲁国是武王伐纣后分封土地时周公旦的封地,因此,鲁国的太庙就是周公旦的庙。
“子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进入太庙,什么事都问,比如问这个叫什么,那个叫什么,这件事该怎么做,那件事该怎么做。
就有人在背后议论:“大家都说说,这个鄹人的孩子知礼吗?”
孔子的父亲做过鄹地的邑大夫,当时人尊称他为“鄹人”
,称呼孔子为“鄹人之子”
。
孔子名声很好,大家都认为孔子是知礼的。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我们可以据此推测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这个故事应该是发生在孔子三十岁以后,此时的他大概已经开始走入政坛,有了一定的名声,否则的话,谁会把一个人叫“鄹人之子”
呢?只有此人有一定名声,别人对他的身份有一定的了解,才会去议论他、质疑他,说他到了太庙,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问。
有人把这些闲话告诉孔子,孔子的回应是“是礼也”
。
“是礼也”
有如下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孔子真的不知道。
孔子此前没有进过太庙,这是第一次。
我想,一个人就算在书上读到了再多的东西,到了实际的环境中也不一定会掌握所有的细节。
假设我们手里有一本雅典神庙的说明书,书里将雅典神庙中的建筑、摆设、祭台、烛火等一一呈现出来了,告诉你神庙里的大柱子是怎么来的,神像的尺寸是多少,是什么材质的……一切似乎都面面俱到。
但你看完说明书以后,到了雅典神庙,就真的什么都懂了吗?你到了神庙里,会觉得“这些我都知道,这是书里的内容”
吗?并不会。
哲学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思想实验。
玛丽从小生活在黑白的房间里,一直长到了三十岁都没有见过彩色——墙面、地板、桌子、窗帘……一切都是黑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