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孔子强调,冉雍到底算不算达到仁,我并不知道,但是,用不着那么会说话。
孔子不喜欢一个人口才特别好,他觉得“巧言令色,鲜矣仁”
,如果一个人特别喜欢表达,表情非常丰富,言辞特别华美,很少是仁人。
所以孔子说“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如果一个人整天靠着一张嘴来跟别人打交道,引诱别人做一些事,这种人往往最终都会招致厌恶。
孔子对很多人都说“不知其仁”
,这其实显示出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因为仁这件事情是内在的,很难从外部看到。
我们可以从外在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治国的能力,是否会理财,是否懂礼乐,但是他的内心是不是真正处于仁的状态,我们看不出来。
看不出来,就不能够随意论断。
《论语》中,多次出现“不知其仁”
的说法,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孔子对学生的否定,这只是孔子在客观地表达“我说不清楚”
。
在这里,我们也千万不要以为孔子是在批评冉雍,“不知其仁”
是因为孔子真的不知道他是否达到了仁。
我们还可以看到,孔子评论一个人,经常是从做事情的角度,说某个人能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他不会直接评判这个人是个好人还是坏人。
与孔子相反,我们普通人在生活中很少站在事情本身的角度去衡量别人,而是从道德层面、整个人的层面去给他人下定义。
比如,某人守信用,某人不守信用;某人是一个好人,某人是一个坏人;某人品位高,某人品位低。
孔子对仁这件事是很谨慎的,也许对方有仁,只是自己还没有看到。
当他说一个人不仁的时候,才是否定,觉得对方做的某件事情不符合仁的标准,但是说“不知其仁”
的时候,就是表示自己不知道,因为他不能通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简单地做出评价,不能随便地给某个人贴上“仁”
的标签。
孔子最后又强调“焉用佞”
,意味着一种强烈的否定,就是“你干吗非得引诱我的学生,让我的学生变得那么会说话”
。
“或曰”
的观点,代表着世俗对于成功的评判,而孔子所看重的,是我们对内在的真正追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