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董仲舒传
banner"
>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信都郡广川县(今衡水市景县)人,西汉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天人策问,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老家邻近齐鲁大地,从小受鲁国文化影响很大,鲁国是孔子的故国、儒家思想的大本营。
董仲舒家里有很多藏书,他从小就爱看书,年轻时研究《春秋》,在汉景帝时担任博士。
董仲舒三十岁开始招收学生,精心培养。
讲课时他在前面挂一个帘子,他在里面宣讲,弟子坐在外面听。
他又让先入学的弟子传授后入学的弟子,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一些再传弟子甚至连续几年都不曾见过董仲舒的面。
通过这种方式,董仲舒传播了儒家思想,培养了很多人才,声誉逐渐提高。
董仲舒为人谦逊,认真教书,刻苦研究学问。
他的书房紧挨着一个花园,但他三年都没有到花园看一眼,弟子们都很尊敬他。
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一直推行黄老学说,讲究无为而治,造就了“文景之治”
的盛世。
但到汉景帝时期,因为诸侯实力越来越大,最终爆发了“七国之乱”
。
董仲舒认为,国家的当务之急是加强中央集权,不能再实施黄老之术,这与汉武帝的想法不谋而合。
当时,武帝刚刚掌权,正想大展拳脚,开创新制度,命令各地推举贤士,董仲舒被推荐参加策问。
武帝连续对他进行了三次策问,这便是著名的“天人三策”
。
董仲舒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结合阴阳五行理论,杂糅其他诸家学说,在对策中详细阐述了“天人感应”
“君权天授”
“罢黜百家”
“大一统”
等观点,以求统一思想,严明法度。
董仲舒的这些主张,为帝王的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君主法宪制度和封建社会的秩序结构的基础。
武帝看后大为赞赏,很看重董仲舒。
不久,武帝把董仲舒派去自己的哥哥江都易王刘非那里当相国。
刘非为人粗暴蛮横,他听说过董仲舒的名声,对董仲舒很尊重,并把董仲舒视为春秋时期帮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希望董仲舒能帮助他谋取大权。
有一次,刘非对董仲舒说:“越王勾践与三位谋士密谋,最终灭掉了吴国。
齐桓公遇到疑难问题,都会请管仲来解答,如今我也有疑问想请先生解答。”
董仲舒说:“请恕我解答不了大王的问题。
我认为越国没有仁人,仁人不会谋取私利,在孔子的弟子中,即便是小孩子也知道欺诈和武力是不义之举。
和上古三王相比,春秋五霸就好比是石头之于美玉,无法相提并论!”
刘非觉得有理,便打消了造反的心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