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王充列传
banner"
>
王充(27—约97年),字仲任,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
求真的思想家
王充出身贫寒,从小聪明好学,很爱读书,非常博学,而且书法进步很快。
他学习《论语》《尚书》,一天能背诵一千字。
王充十一岁时,父亲去世,他侍奉母亲十分孝顺。
王充十几岁时到京城洛阳游学,遇到大学者班彪。
当时,班彪正有志于续写《史记》,他的儿子班固跟随在身边学习。
王充见到班固,抚着他的背预言说:“这个孩子将来必定能著成汉朝的史书。”
游学几年之后,王充先后在县、郡担任属官。
因为性格直率,他多次与上司发生争执,只好辞职回家隐居,从事著述,先后写下十二篇《讥俗节义》,以及皇帝如何为政的《政务》。
54年,王充再次前往洛阳,进入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
王充在太学博览群书,不拘泥于段落章句,很有自己的思想。
因为没钱买书,他经常到书店读书,只要看上一遍,就能背下来,因此通晓各家学说。
几年之后,王充回到家乡,一面教授生徒,一面著述。
王充喜欢辩论,他的话开始听起来好像是诡辩,最后却是有理有据。
王充认为见识浅薄的儒生拘泥文字,很多解释经常失去原意,于是他闭门研究学问,谢绝婚庆、吊丧等礼节往来,在家里窗户上、门上和墙上都放着刀和笔。
最后他著成《论衡》一书,共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
西汉初年,汉武帝为了统一思想,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董仲舒同时提出“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的主张,为统治者的统治提供理论依据。
经过统治者的刻意提倡,儒家思想逐渐与当时流行的谶()纬思想结合,逐渐神学化,儒家学说披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
王充写作《论衡》,旨在对谶纬思想和神秘儒术进行批判。
“衡”
的本义是天平,引申为评价标准,“论衡”
就是评价当时各种言论的标准。
王充高举唯物主义旗帜,认为世界由物质构成,对天道、鬼神、祥瑞、符命等事件进行猛烈批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