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尊重需要分为两类:一方面是自尊,即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实力、有成就、有信心、能胜任,以及独立和自由;另一方面是他尊,即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要求有名誉和威望、赏识、高度评价等。
尊敬需要的满足使人感到自信,如若受挫,便会产生自卑情绪。
马斯洛把自我实现需要定义为“是什么样的角色就应该干什么样的事”
。
他这样解释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如果想获得最终的平静,一个音乐家必须作曲,一个画家必须画画,一个诗人必须写诗。
一个人能是什么,他就必须是什么。”
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有赖于前面几种需要得到满足,当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就有可能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促使他的潜在能力得以实现的趋势。
这种趋势可以说成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
它让人能够展现内在本质,按照自己的方式活得更健康、更充实,简单地讲,就是使人成为他自己。
在所有的需要中,总有一些需要更为紧迫和严重,应予以优先解决。
这种优势层次顺序中最紧要的是生存需要,然后是安全的需要,随后是归属、爱、关怀、尊重,最后是个体潜能的发挥,也就是自我实现。
不管哪一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相应的病态。
对于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还做出以下几点说明:
(1)已经满足的需要不再驱动我们的行为。
一旦某个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么它就不能继续影响一个人的动机。
例如,一个饥饿的人为了吃饱也许会不顾自尊,可当他丰衣足食的时候,面包就不能驱动他了,他很可能会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2)基本需要的固定程度。
通常情况下,人的需要是按照五个层级逐步上升的,但也存在例外。
马斯洛认为可能存在以下例外情况。
例如,有些人把自尊看得比爱更重要;而对一个长期失业的人来说,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就会心满意足;还有一些拥有崇高理想的人可能会为了追逐理想而选择放弃生命等。
(3)相对满足的程度。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另一种需要就会出现。
当然这些需要往往是部分得到满足,而部分却得不到满足。
随着优势需要等级的升高,满足的百分比会逐渐减少,越是处于低层的需要,需求程度就越强烈,相反,越是处于高层的需要,其需求程度就越低。
大学生在进行生涯决策时,应分析自己的需要,激发自己求职的内在动机,从而提高成功的概率。
例如,三名同样优秀的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一个选择了去外企做市场销售,一个选择了外交部的普通职位,一个选择了出国深造。
究其内在需要,我们发现,选择外企的同学想要短期内提高生活质量,收入是他目前的需要;选择外交部的同学家境优越且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外交官,自我实现是他的需要;选择出国深造的同学则希望自己将来当一名大学教授,受人尊敬是他的深层需要。
其实,五层次需要理论中提到的五种需要并不是相互割裂的,也不完全是从低层到高层的。
在人生的不同时期,或在重要事件的影响下,人的需要也会有所不同,而且多种需要并存是普遍现象。
大多数人都希望拥有一份薪水高、有地位、受尊敬,又能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的职业。
时代在进步,人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可是,正如动机的产生不仅与需要有关,也与诱因有关一样,完美的工作似乎总是少得可怜,而且与我们相距甚远。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大学生在面对生涯决策时,总觉得缺少争取自己最想要的那份职业的信心。
马斯洛的五层次需要理论中的五种需要可分为匮乏需要和成长需要两种。
匮乏需要指向底层,而成长需要指向顶层。
通常情况下,当人的匮乏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就更可能集中于如何去满足成长需要。
有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的主要需要是“尊重需要”
,这种需要不仅体现在对荣誉、地位的追求,也体现在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满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