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第一位走向国际乐坛的亚洲作曲家
也许是爱乐大众对于当代音乐和新音乐真的是不太熟悉,在很多人印象中,亚洲优秀的作曲家武满彻和尹伊桑(IsungYun)被错当成先驱。
周先生的介绍为我们补了一课:“其实我比他们都要早,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位走出国门的亚洲作曲家,也是第一位获得国际认可的亚洲作曲家。
我在1953年至1955年间的一些作品,获得了当时国际音乐界的肯定。”
周先生在谈到这类问题的时候,也只是用“认可”
、“肯定”
等平淡的字眼,而且不愿意更多地谈下去,谦虚的姿态令人钦佩,大家风范,淡泊平和。
中国文化世界音乐
西方人怎么看待中国音乐?他们是怎么认识的?这个话题,周先生滔滔不绝地谈了将近一个小时,述及各个方面,包括历史的变迁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们只能引其精粹:“(20世纪)50年代的几部作品,让我很快获得音乐界的认可,很多西方乐评人觉得这与以前他们听到的中国音乐完全不同,音响上没有东方音乐的痕迹,但有两位评论家立即指出:那些音乐是来自于书法的意境——的确如此,我在创作的时候正是受到书法的启发。
但其他西方人常常不了解中国和中国音乐,他们抱有很深的成见,甚至是各种奇怪的想法。”
“当时有位很有名的乐评人,致力于推动新人,他邀请我去面谈。
一见面,他便开门见山地问道:‘你是中国人,为什么不在音乐中作怪呢?’我反问道:‘为什么要作怪呢?’他回答说:‘我不知道,你是中国人,你来告诉我吧——你们总是作怪的。
’这就充分代表了他们中一部分人的成见,认为中国人作音乐,就应该作怪,应该有耸人听闻的效果。
中国人最好是三个眼睛、六个耳朵。
我又问他:‘那么怎么作怪呢?’他说:‘比如,把锣往地上一丢……’50年代就有那一套‘作怪’法了。
很多中国作曲家正是为迎合西方人这种心态,作西方人印象中的‘中国音乐’。
我当时对此一笑了之。”
到底什么才是“中国音乐”
?周先生高屋建瓴,言传身教:“其实,并不一定非要用中国民间音乐的旋律,或者听着像以往的传统音乐作品,才能叫中国音乐。
从古到今,包括中国的音乐、中国人的血脉……也是一直在变化的,中华民族事实上融合了很多历史上的少数民族。
很多人头脑中的概念太符号化、太简单化了。
用西方音乐技法,同样可以写出中国音乐,用民乐队和传统技法,也可以写西方音乐。
西方现代作曲家,难道一定要使用中古时期的旋律写出的音乐才叫西方音乐?谁能定义什么是中国音乐应该有的音响?不可能,也不需要!
我写的音乐,我认为它就是中国音乐——是因为它的文化是中国的,它的底蕴、内涵、气质是中国的。
此外,我们要有一个开放的态度,文化可以是中国的,精神可以是中国的,但音乐是世界的。”
谁来做音乐批评?
音乐评论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和音乐发展所必须的声音,但是,由谁来做音乐批评?这个问题本身争论就非常激烈。
我和周老先生从国内的乐评人匮乏,讨论到国际上“成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