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处理得分寸得当,毫不做作,恰到好处。
第三乐章的主题,小提琴和长笛、单簧管……我从来没有听过如此清晰的效果,五光十色,酣畅淋漓——小编制的优势啊!
我才第一次体会到了这部作品的“甘恬”
,贝尔的音色很甜,清晰的木管也很甜,特别是门德尔松木管上看似中规中矩,但效果极佳的依次铺叙:长笛和单簧管、双簧管、大管、圆号(半木管音色)……甜得我都禁不住笑了出来,好似一轮轮的蜜糖过口,长笛是草莓酱,单簧管是柚子蜜,双簧管是桑葚酱,大管是紫薯……
上半场的返场曲是维厄唐(Heemps)的《“扬基多”
主题变奏曲》(Op.17,原是为小提琴与钢琴作)。
没有钢琴上阵,约书亚·贝尔裸琴上阵,大概确实是即兴的选择。
这首曲子非常有特点,中间的部分用空五度音程伴奏,模仿民间小提琴(fiddle)和民间乐器(也许还有风笛)的效果,后面一段变奏全部用极高音区的泛音,模仿军乐队中的短笛吹奏……当然,少了很多复调和支声的乐趣(没有钢琴声部),但贝尔的精湛演绎令没有听过这部作品的朋友丝毫不觉得少了一样乐器,密不透风的炫技从头至尾。
下半场的贝多芬第七号交响曲,毫无悬念地继续展现着圣马丁的精准配合以及考究的演绎。
特别是谐谑曲乐章,在约书亚·贝尔的煽动下,戏剧性的突强和恶作剧般的非强拍重音以极富渲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几乎超越了这支室内乐团的极限(还是38人的阵容),证实了开场的《科里奥兰》不到位,因为这支乐团今天有点儿慢热。
无论是“sf”
(持强)、“sfz”
(突强)还是“sfp”
(强后即弱)都极其震撼,像一支支重锤落在场内,约书亚·贝尔的弓弦数股挣断。
以前在听“贝七”
的时候,经常觉得这部作品的铜管部分有些硬、有些傻、有些肥厚。
很多“名版”
唱片里,这一问题也非常突出。
谱面中找不到答案,这也不是贝多芬的耳聋导致的——他可能耳聋,但他不会搞不清简单的密集排列、开放排列,以及力度标记。
今天终于想明白了原因,圣马丁的现场让我听清楚了。
其实道理是这样的:贝多芬时代的铜管远不如今天的优异,音量又小,声音又柴,没有今天优异乐器的音色和穿透性。
所以用今天的铜管乐器演奏,很难取得贝多芬当时预想中的清晰和洗练的效果,整个铜管声部往往音量过大,声音过于肥厚,必须非常小心地控制,才能削弱这一负面效应,但也无法完全避免,除非用本真乐器,或者改写(这两种举措都不可能出现在圣马丁的贝多芬现场)。
圣马丁肯定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很多贝多芬原本没有指示用阻塞音的地方,圆号手都采用了阻塞奏法,并且号口朝向身后,以削减音量。
大部分时候这种举措虽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是管用的。
不过在个别地方,无法抵挡完全失控的声部比例。
比如,再现部的一处全乐队甚弱处,铜管已经尽可能地减小了音量:圆号手就快把手从号口直伸进嗓子眼了。
小号就无能为力了,阻塞器会改变音色,不能用,手又都占着,没法像圆号那样手伸进号口捂着,只好小心翼翼屏气凝神——音量还是过大,结果整个乐队音色出现了断层,弦乐组和木管很好地做到了弱奏,圆号和小号却令铜管组颇显突兀,不合时宜又无可奈何地聒噪着。
这是当下采用现代乐器的乐队共同面临的问题,圣马丁也别无良策,这跟技术水平无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