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维也纳爱乐:贝多芬的“维也纳之声”
banner"
>
2013维也纳爱乐乐团北京系列音乐会
时间:2013年11月2日—4日
地点:国家大剧院音乐厅
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
指挥:克里斯蒂安·蒂勒曼(11月2日、3日)
钢琴指挥:鲁道夫·布赫宾得(11月4日)
曲目:11月2日贝多芬C大调第一号交响曲;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号交响曲“英雄”
11月3日贝多芬降B大调第四号交响曲;贝多芬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
11月4日贝多芬降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贝多芬C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
11月2日,2013维也纳爱乐乐团北京音乐会系列第一场,又一次感受到维也纳爱乐的细腻、敏感、多变,它呈现的面貌非常反映指挥家的风骨,今天也不例外,在蒂勒曼的调控下,我们听到的是一个更轻、更快、更敏捷的贝多芬,有时稍有多愁善感,但非常有逻辑。
第二乐章发展部的赋格,没有英雄征战的刀光剑影和豪迈之气,而变成了徜徉在冷峻的阿尔卑斯山阴云凛冽的山间的动态图景。
总之,这都是蒂勒曼和维也纳爱乐非常合拍的地方。
相比阿尔卑斯山北边的德国乐团来说,维也纳爱乐很多时候的确不够硬朗,风多骨少,而且维也纳爱乐的圆号、双簧管、长号(本场没有)……都跟其他乐团不同,整体声音概念其实细听之下也大相径庭。
我在现场听到的是,蒂勒曼非常尊重这样的传统,没有刻意去改变维也纳爱乐的音色,也没有掐着乐团的脖子非要挣出金石崩裂之声,他是位伟大的引导者。
而且,有一点蒂勒曼和维也纳爱乐是非常一致的:它们都倾向于自然而稍克制的收放,点到为止,不拖泥带水。
今天曲目中的贝多芬第一号交响曲和贝多芬第三号交响曲,都是标准编制,没有用“大四管”
,当然,在现代乐器中,铜管和木管都比18世纪音量大、混响好,为了平衡声部比例,弦乐肯定是比贝多芬时代多的。
现场听到“维也纳之声(Viennesesound)”
,感受深刻,难以细表……我为了更好地感受维也纳爱乐声音的密度和清晰度,坐得很靠前,牺牲了声像和空间感。
11月3号,2013维也纳爱乐乐团北京音乐会系列第二场,蒂勒曼对贝多芬的诠释体现出现代指挥家们寻求突破的主流。
寻求突破,但恪守德奥正统,所以那些特别精妙的速度变化基本上凸显在起承转合、连接部、过渡段。
弱的地方仿佛普遍又加了档“p”
,拉开了乐队的层次表现空间,细腻精致,这是需要屏气凝神倾斜肢体聆听才能穷尽奥妙的现场之声。
慢速段落充满了细微的速度变化,快速的段落更快、更敏捷、更具节奏锐势,却毫不“凌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