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阿巴多:最后的指挥帝王——2009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北京之行侧记
banner"
>
将近一周,我都“泡”
在了国家大剧院。
阿巴多,伟大的黄金年代最后一位超级大师,36年后再度驾临北京。
他点燃的炽热空气感染的不仅是我,而是整个中国的听众。
将近一周,国家大剧院都处于沸腾的气氛中。
臻于至善
阿巴多带领琉森乐团在北京演出的曲目,与前不久在琉森当地演出的曲目基本相同。
特别是一模一样的马勒第一交响曲、第四交响曲,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虽然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包括马勒室内乐团)的成员并不固定,不过2009年夏季音乐节的主要乐手阿什(GregoryAhss)、巴列夏(KoljaBlacher)及克里斯特(WolframChrist)等组成的核心阵营未变。
每一首曲目相信已经烂熟于心,听听琉森夏季音乐节的实况,精湛的演绎近乎无可挑剔——阿巴多对于马勒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第一主题起音的处理非常精妙,加入了富于弹性的渐慢。
升f-g在第一小提琴上的滑音,被阿巴多加以强调,并在升f音上予以延迟,令滑音效果更为突出和精致。
在镜头中可以看到,在琉森乐团8月22日的演奏中,做完这一效果后,乐手之间有一个相视而笑的奇妙的瞬间,既是同侪之间对于默契配合的相互赞许,又表达出各人对自己漂亮演奏的欣然。
北京,阿巴多的排练仍然认真、细心、一丝不苟。
排练,从下午一直持续到晚上八点(中间略有休息),其排练强度,一般人已吃不消,更何况是一位重疾复愈、76岁高龄的老人。
马勒第四交响曲的排练,大师希望排除一切干扰,因此没有开放,于是我设法进入后台观摩,在窄小的舞台观察窗口管窥。
无限丰富的声音从侧门的缝隙间争相而出,不断冲刷着听觉。
大概看我听得实在辛苦,不知哪位好心的先生将侧门留了一道缝,顿时声音变得明朗起来。
过了许久,我几乎忘了身处何方,忽然身后传来极具能量的女高音练声,转身看去,哈内诗正待入场,来回踱步,状态极其兴奋,又非常放松。
两首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并未排练,而是直接开始马勒第四交响曲第四乐章。
好奇驱使,看了看哈内诗带的乐谱,中间还有《少年魔角》(第四交响曲末乐章即根据其中的《天国生活》改写),不得不佩服哈内诗高度的专业态度和敬业精神。
如果是唱《伊多梅纽斯》,她大概会带上克里特岛甚至整个地中海的地图备查。
事实上,在释放着精湛的技艺的同时,整个乐队始终极为投入,时刻保持着高度的注意力。
而阿巴多总是那么耐心,同时显示出巨大的热忱和非凡的技巧,追寻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哈内诗,并非首选
在琉森夏季音乐节中,担纲马勒第四交响曲独唱的是科泽娜。
科泽娜本是次女高音,而哈内诗音域宽阔,可以兼任女高音与次女高音。
两个人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都较为擅长抒情类的角色,都擅长演唱莫扎特。
总的来说,在马勒第四交响曲中,科泽娜的表现好于哈内诗。
挑剔地说,哈内诗的声音时有不太稳定的情况,高音偏低的状况也比较明显,音乐处理也不如科泽娜细腻,但是她的气息仍然是一流的。
在此前的琉森夏季音乐节上,科泽娜的演唱曲目除了马勒“第四”
,还有《吕刻尔特歌曲》,而北京的演出中哈内诗则换成了莫扎特的两首音乐会咏叹调。
单从技术上说,莫扎特要更难,但《吕刻尔特歌曲》则需要更为深刻的洞察力和艺术表现力,这是哈内诗目前难以企及的,因此选择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特别是阿巴多也得心应手,几乎是保留曲目)比较合适。
其实,要论女高音,一串长长的名单可以轻松列出,科泽娜本身素有花瓶的嫌疑,也并非首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