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
第一卷的最后一首赋格(B小调,BWV869)被许多人认为是十二音音乐的发轫,蕴含着直指未来的无调性,尤其这阙作品的演绎速度,立显每位演奏家的指纹脉络。
马丁的速度明显是偏快型的,公认速度偏慢的图雷克版比马丁快一倍之多,而有的版本演奏时长更达到马丁的三倍。
马丁对此有自己的看法:“这首作品确实是非常现代的音响,从前奏曲—赋格的整体布局来看,前奏曲部分是一种宁谧、思索、感悟,因此之后很自然地涌动出一种释放和宣示,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赋格部分采用相对快的速度。”
通常的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
录音,容量基本都达到3张CD的尺度(每一卷),而在施塔特费尔德版的巴赫“平均律”
(第一卷),只有两张CD(总演奏时长只有100分钟)——是的,没错,即使简单地估算一下,也可以知道,马丁在这里对大部分曲目演奏的速度必然都快于常人。
只要听一下其中的升C大调前奏曲(BWV848)、D大调前奏曲(BWV850)、G大调前奏曲(BWV860)……几乎是离经叛道的快速。
马丁很高兴地谈到这个问题,而更多的是从演奏者的角度表达感受:“巴赫的音乐,就像宇宙的尺度一般宽广,因此在对其具体的作品进行演绎的时候,具体每个演奏家,会有非常不同的体验、感触和个性表现,这也正是巴赫音乐的魅力。”
事实上,在前奏曲部分,大部分的快速度处理,同样是贯彻了他注重整体音响的理念,一串串珠圆玉润的声音倾泻而下,泛音彼此密集的碰撞和感应(配合踏板运用),增强了最终音响的空间感;而很多赋格部分的快速演奏(配合触键、跳音式的处理和更为细致的动机划分),带来的是更富动力性的脉搏和贯穿整个结构的律动,突出的是音响的时间性延展,“巴赫的音乐,是时间和空间艺术的完美典范,而我努力使其达到理想的平衡”
,施塔特费尔德充满自信地解释道。
无门无派
在当下演绎巴赫,尤其苦恼的大概就是需要谨慎地绕开无数前辈大师的阴影,同时又要小心翼翼避免被斥为异端。
在谈话间,马丁始终非常谦虚,不仅不避讳,反倒略显激动地对那些与他风格完全不同,却在史册上各领**的巴赫诠释者们推崇备至——卡尔·李赫特、唐·库普曼、图雷克、尼古拉耶娃、维拉德米尔·菲尔茨曼……
没有特别的门第之见,马丁完全是发自内心感受地运用装饰音,以及把握自由速度,但他的自由速度非常克制,也相当考究,始终保持在严格的尺度内,相比我们时代其他的巴赫演绎者,他显示出保守的一面,但听觉上带来的是严谨而精致的效果。
前有彼德版的强势传统,后有骑熊人、亨勒和布莱特科普夫出版社争先恐后的净版之争,对于很多演奏家来说,挑选版本反倒成为一个头疼的问题,老牌出版社亨勒、布莱特科普夫及年轻的骑熊人都在不断完善着各自的净版乐谱版本系列。
很多演奏家都非常避讳这个话题,但是直率的马丁立即告诉了我们他的选择:亨勒版。
他非常重视版本的原始手稿出处,但又不拘泥于学究式的教条和争执,更多的是依赖他那与生俱来的敏锐直觉和对于音响的完美平衡感。
这使得他的演绎不落学术之窠臼,完全以鲜活的音响呈现。
甚至在每次演奏相同曲目时,他都不断加入更多的不同处理,这使得他的演奏本身就集合了差异微妙的丰富表现。
未来的时空《平均律》
虽然马丁灌制的《平均律》只完成了第一卷,但他的感受仍然超出录音本身:“音乐学者可以一生一直研究这部作品。
巴赫常常只用几个有限的音符,组成动机和旋律,并发展成为具有无限可能的复杂结构……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这是超越数学的奇迹——《平均律》给我一种无法抗拒的感觉。
它不仅概括了巴赫的所有创作,更代表着包罗万象的世界,又像一条通向以太的隧道……《平均律》把各种效果熔为一炉,创造出了一种令人无法想象的交互的氛围。
对于我来说,每一次演奏它,都像一个全新的世界等待我去探索,每一处、每一个音都带来全新的感受,之前完全无法预知下一站在哪里。
而最终,音乐将引领你直达灵魂的深处。”
“《哥德堡变奏曲》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安静下来,《平均律》的曲调则是浪漫的。”
马丁赞叹道:“巴赫的音乐是浪漫的,能够感应心声。
巴赫的音乐又是充满现代感的,结构清晰透彻,间架精妙剔透。
数百年后,他的音乐赢得了愈来愈多的信徒,他是未来之声。”
“《平均律》第一卷的录音,正映射了我现在的状态:我的人格,我的本性,我的灵魂!
我现在深刻地感受到,这部作品和我内心的共鸣,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期待吧,我要充满活力地将它表现出来。”
(201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