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第二乐章,乐队将独奏小提琴四根弦全部调高一个全音,模仿古提琴的效果,用以营造粗野拉奏的音调。
因此现场可以看到首席小提琴手备有两把提琴。
阿巴多对粗鲁和怪诞效果的有限演绎可能是出自对马勒时代(毕竟不同于现代或民间演奏)演绎的尊重,或是一如既往地将音乐性与平衡置于首位的艺术理念。
每一乐节末,木管上(单簧管)俗不可耐的颤音在细腻的配器和出其不意的处理中融为美妙织体的一部分——你很难分清是马勒的神来之笔,还是指挥的灵光,但若非一流的大师,很容易将马勒的类似段落处理得效果拙劣。
这里的乐队配置并非真正意义的室内乐,但其精妙的配器及薄如蝉翼的织体却像室内乐作品一般玲珑剔透。
竖琴与木管的精湛配合更显露出大师的掌控力。
第三乐章,阿巴多示意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声部前排的乐手调整位置,为下面就位的女高音腾出更多的空间,非常细心、非常绅士。
正如前面所说,第四号交响曲的气质与其说延续了第三号交响曲末乐章的深情与委婉,倒不如说预示了第五号交响曲的小柔板乐章(别忘了,只用了竖琴与弦乐)。
这一乐章也是马勒最深情动人的慢速乐章之一。
在许多“名版”
唱片中,常常可以听到浮躁、生硬,或是太过慵懒、死气沉沉的处理,甚至弦乐的滑音也令人感到俗气。
而在阿巴多的精心控制下,朦胧的往日时光缓缓流淌,偶被恐怖的号角打断……中间的变奏部分,纺绩式的处理(事实上,你也很难将它与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的“如歌的柔板”
乐章的联系割裂)带来绵延不绝的旋律线、无数炽热的渴望……如歌如诉,欲言又止。
大调的第一主题和小调的第二主题交替出现,或甚交织在一起——不露痕迹的对位织体、复调化的和声、水乳交融的弦乐。
特别是在这个20多分钟的悠长乐章中,阿巴多出色的气息控制,令人丝毫感觉不到时间的流淌。
尾声前的**(第四变奏部分),每个声部都清晰而精致地展现出来,辉煌的音色光华四射,“天国生活”
从圆号声部缓缓唱咏而出,这不止是乐章的**,更是整部交响曲的爆发——阿巴多带来了云开日出般的喜出望外和焰火迸射似的魔术色彩,一时恍若灵魂出窍——阿巴多自己的表情也是紧张、热切而又满足的(别问我怎么注意到的)——其后极弱的弦乐泛音将灵魂引向云端的彼岸……
整个第四乐章都仿佛笼罩在光晕之中,虽然比以往的速度都偏快,阿巴多还是轻易地营造出纯真、悠然自得,杂糅着梦幻和安慰的气质。
马勒并不在意具体的文字与音乐形象的直接联系,在这里,永远是音乐主宰一切。
这样的带有人声的乐章,可以清楚地展现出马勒的配器特点,无论是多么复杂细致的结构,无论多少叠置的声部,都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永远展现着清晰的脉络和透明的音质。
而阿巴多对乐队的精心掌控确保了对这种精致的结构的有条不紊地展现。
第四号交响曲的末乐章更像是一个庞大的尾声,用以结束天国、复活、爱情的梦幻、旧时代的回忆……(第五号交响曲则是一个巨大的转折)。
尽管天国的图景不断被尘世的回忆(第一乐章撬铃主题)急剧地打断,却在阿巴多掌控下,一次比一次更为明朗、更为轻柔,仿佛圣灵的白鸽,带来无限的慰藉……在木管的喃喃细语和竖琴的拨奏下不断升华,在低音提琴的轻声哼唱中缓缓滑入梦境(原谱为管风琴,这里以低音提琴替代)。
绝妙的极弱奏之下的渐弱——即使身临现场,仍然难以察觉出微弱的低音何时完全陷入沉寂。
在尾音后的“留白”
(技术上讲,似乎是一个没有解决的结尾)中,大师一手置于胸前,一手长时间做保持的手势,令人久久回味,不忍打断,仿佛时间归于静止,留下了一片洁白的寂静和明净的回响……无以言表的渴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