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圣马丁室内乐团与约书亚·贝尔音乐会
banner"
>
时间:2010年6月24日
地点:国家大剧院音乐厅
曲目:贝多芬科里奥兰序曲;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独奏:约书亚·贝尔);贝多芬第七号交响曲
终于听到了圣马丁的现场——这支可能是地球上最好的室内乐团。
开场是《科里奥兰》,狂暴的和弦响起的时候,我在一瞬间“闪回”
了大学时代,那几个彻底地分析《科里奥兰》总谱的晚上,每一个和弦、每一处配器都历历在目,每次现场听到《科里奥兰》,我都激动得面颊红润,好像回到了那个天天吃面(当时住处楼下的面馆真是不错)和掉在谱堆里的日子、那个冬天冻得脸起皮的寒冷的小屋……好吧,回到现场。
除了具有精湛的技艺,圣马丁室内乐团还是一支非常具有现代意识的乐团,十分灵活。
可以有明确的现场指挥,或是首席充当指挥,或是首席只在必要的时候起领衔作用,或是完全没有指挥。
而这次的情况便是首席仅在有限的时刻给予尽可能少的领奏和指示,大部分时刻完全没有指挥,依赖乐手间的配合。
这不禁使人想起另一只完全没有指挥的乐队——ORPHEUS室内乐团。
虽然在20世纪每支乐团都习惯性地倾向于用尽可能大的编制演绎贝多芬的交响作品,或是采用折中方案(60人~80人),但毫无疑问像今天圣马丁乐团这种小规模编制的阵容(38人)更接近贝多芬时代的乐队规模,细节也更为清晰,速度和节奏展现更为精准,特别是那些在大乐队编制时模糊不清的木管声部,此时此刻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来,我的座位也几乎是最好的位置。
弦乐精准,弹无虚发,万无一失,整齐得像一把提琴,让人无可挑剔。
唯一的遗憾是:不够狂暴和乖戾,对“科里奥兰”
内心张力的释放,感觉仍然不够通透,有所节制。
结尾的拨奏也不够沉稳,给人草草收场的感觉,大概是开场曲的原因(这一印象后来得到了印证)。
还有一点令人耳目一新,我听到了弦乐音色的变化,非常明显,绝非是临场的即兴发挥,或是不稳定的表现(圣马丁?绝无可能),是的,现场听到就明白了——是刻意的安排和表现,是崭新的声音概念。
这一精心安排的音色变化,在贝多芬时代,或者说在这部作品里,绝无必要,也并非必不可少的二度创作因素。
圣马丁乐团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生命体,时刻在进行新的艺术体验,以及挖掘更为丰富的音乐表现,但一切都在适度范围内。
约书亚·贝尔身着闪光面料的演出服,是的,他是泛着光走上台来的。
记不清是第几次现场听《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了,但是从来没有如此精简的乐队编制,没有指挥,38个人“同呼吸,共命运”
(原谅我用这老词儿),配合得精湛……弦乐五部共同拨奏的时候,你听不到一丝一毫的时间差,好像一把琴拨奏出来的;一连串眼花缭乱的力度变化的时候,单听某一个节奏点,所有弦乐器的力度都完美地保持一致(除非谱面有特别的差异指示)。
除了节奏(可以量化的因素),力度表现这种难以量化的因素,都如此整体划一和到位(再次提醒一下:没有指挥)……体现了一流的职业素养。
第一乐章的华彩,是约书亚·贝尔自己的版本,从作曲技术的角度说,毫不逊色于原作,而且其中有一定的即兴因素……说实话,我真的不太能沉浸在希拉里·哈恩和海菲茨的演奏中,约书亚·贝尔正是我欣赏的类型,技术从来不是主导因素(虽然他的技术一样无懈可击)。
他的乐感太好了,他的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音乐,每一个乐句、每一个音符都在歌唱,都有呼吸。
他的自由速度和“黏滞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