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值得一提的是,担任羽管键琴演奏的迪克·伯奈尔(DirkBorner)是一位学者型的演奏家,来自德国的萨布吕肯,我们经常可以在HARMONIAMUNDI及ALPHA等厂牌的古乐专辑中看到他的身影。
这次的曲目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而数字低音是每场音乐会唯一可能大为不同的声部,首先体现的是键盘手的巴洛克及室内乐演奏的修养及灵性,另外能够体现一个古乐团的音乐品位。
伯奈尔的演奏保持了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同时没有夸张的表现(除了“勃兰登堡”
中的独奏段),彬彬有礼,稳扎稳打。
在音乐厅演奏室内乐,特别是古乐作品,各个声部的声音往往难以获得清晰地展现,特别是音量偏小的横笛(Traverso,事实上她使用的是“巴洛克长笛”
),而在伯奈尔小心翼翼的控制下,为横笛留出宽阔的演奏音域和空间,显示出了一流的技术及音乐控制。
乐队中尚有三把货真价实的“古琴”
,其中一把早至1710年。
弦乐演奏都是用的羊肠弦,音色黯淡,但非常恬美。
因为用的是羊肠弦,定弦音准跑偏较为明显,在演奏到巴赫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时,首席小提琴瓦莱提(PabloValetti)的某个琴弦(可能是A弦)明显跑偏,只要是那根弦发出的音都偏低。
整个演奏期间(特别是下半场后半部分),因为琴弦之间音准跑偏而导致的“拍频”
(BeatFrequency)音时有出现。
想必在巴洛克时期,这是听众和音乐家必须要忍受的烦心事。
在现代金属和阀键结构的长笛诞生前,巴洛克时期普遍采用的仍然是木制结构、没有阀键(或有一个阀键)的(巴洛克)长笛,音色温醇绵软,带给人恬美和优雅的感觉。
演奏横笛的是巴罗尼(DianaBaroni),她的演奏即使就纯技术而言也可圈可点。
因为没有阀键结构,基本全靠手指按音孔,非常不好控制,即使在今天来说,巴赫的B小调乐队组曲中的长笛演奏的难度也极富挑战性。
在B小调组曲的“波兰舞曲”
之低音变奏中段,横笛快速华丽地独奏,巴罗尼稍显紧张,为了防止漏气和音准失控,她的按捺动作非常用力,甚至有点儿夸张……
乐队在整个演奏期间对速度的处理虽然较为保守,但非常考究,极富修养。
返场曲是《G弦上的咏叹调》的原版——巴赫《D大调乐队组曲》(BWV1068)中的“咏叹调”
(而不是威尔海宓[AugustWilhelmj]的改编版),原版是D大调。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场音乐会采用的是18世纪德国的“室内音高”
,标准音不是440Hz,而是低差不多一个半音,以上述曲子为例,D音就几乎变成了降D(但不能认为它是降D大调,室内音高产生于平均律普及之前,不能看作等音转换,且音高完全不一致)。
“室内音高”
在十七八世纪没有固定的概念,低一个全音或大三度的情况都有,而根据亨德尔用过的一个音叉确定,巴赫时代德国常见的室内音高应当是较440Hz低差不多一个半音,也即本次音乐会的定音标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