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东洞庭湖位于湖区东部,在木合铺、新洲、大东口与磊石山、鹿角之间,西有藕池河东支于新洲注入,南受西、南洞庭湖的转泄及湘江的入汇,东有汨罗江、新墙河注入,使东洞庭湖成了三口、四水的总汇合区,再由岳阳向东北流至城陵矶汇入长江(图2-7)。
图2-7洞庭湖水系
洞庭湖区年平均降水量1235mm,以3~6月相对集中。
每年汛期(5~10月)入湖水量2240×108m3,其中46.4%来自于长江三口,47.3%来自于湘、资、沅、澧四水,6.3%来自于湖区及其径流产水。
每年进入洞庭湖的泥沙平均为13610×104m3,其中82.3%来自于长江三口,17.7%来自于湘、资、沅、澧四水。
城陵矶(七里山)多年平均出湖泥沙3510×104m3,占入湖泥沙总量的25.8%。
每年大约有1×108m3的泥沙淤积在洞庭湖中,占入湖泥沙量的74.2%。
由此可见,洞庭湖的泥沙主要来自于长江。
秦汉以前云梦泽南连长江,北通汉水,“方九百里”
。
到南北朝时,云梦泽萎缩到“方三四百里”
,而洞庭湖则与南面的青草湖相连,由过去的“方二百六十里”
扩大到“方五百里”
。
到唐宋时,云梦泽不复存在,分解成星罗棋布的小湖群,洞庭湖则向南扩展,西吞赤沙,横亘“方八九百里”
。
1542~1852年,洞庭湖湖面超过6000km2。
1860年以后,藕池、松滋先后溃口分流,分泄了长江大部分的洪水,使下荆江河段因流量剧减而淤塞蜿蜒,形成九曲回肠,同时加剧了洞庭湖的淤积和水患。
洞庭湖自此陷入不断萎缩的过程,到1949年洞庭湖缩小到4350km2,如今洪水水面只有2650km2。
湖区不少地方历经沧桑变迁,原为陆地,后沉陷为水面,继而又退出复为陆地,成为江湖演变的历史见证。
2.湘江
湘江发源于广西临桂县海洋坪龙门界,东北流至全州会灌江及罗江,北流进入湖南省境经永州市纳潇水,松柏纳舂陵水,衡阳汇蒸水及耒水,衡山纳洣水,渌口纳渌水,湘潭纳涓水和涟水,长沙汇浏阳河与捞刀河,至新康纳沩水,最后经濠河口流入洞庭湖。
流域面积94660km2,其中湖南省内流域面积85383km2;干流全长856km,其中湖南境内流长670km。
湘江与珠江流域的桂江由公元前2世纪开凿的灵渠沟通,现在尚可通航小船。
湘江河源海洋坪海拔不到500m,到长沙附近降至约40m,湘江流域内除阳明山海拔1530m、衡山海拔1290m外,大都为低矮丘陵或河谷平原,具有丘陵缓坡河流的特性。
湘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435mm,年径流深776mm。
湘江是长江流域汛期最早的支流之一,与雨季相呼应,4月便可出现洪峰。
湘江水质较好,河水含沙量低,多年平均含沙量仅为0.18kgm3,特别是上源河水清澈,水质上乘,是理想的饮用水源。
3.资水
资水有南源和西源。
南源夫夷水,源出广西资源县越城岭,流经资源、新宁、邵阳,至双江口与西源汇合。
西源赧水为正源,出自湖南城步县雪峰山东麓,东北流经武岗、洞口,先后纳蓼水及平溪水,至隆回纳辰水,至邵阳县双江口。
夫夷水与赧水汇合后始称资水。
经邵阳市纳邵水,新邵以下纳石码江、大洋江、渠江,安化(东坪)以下纳敷溪,于益阳以下的甘溪港注入洞庭湖。
资水干流全长713km,其中湖南境内流长630km;流域面积28142km2,其中湖南境内26738km2;总落差972m。
河流大部分流经山地丘陵区,河谷两岸又与山脉逼近,从而加速雨水的集流过程,水位陡涨陡落,具有山区河流的特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