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目前长株潭城区规模偏小,综合实力也不够强。
湖南现有近7200万人口,城市化率偏低,大城市也不多,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因此,长株潭的整体规模宜大一些。
到2020年,除中心城区进一步做大做强之外,将长沙县、望城区、株洲县、湘潭县作为新城区拓展的范围。
长株潭中心城区外围的8个城镇,即湘阴、汨罗、浏阳、醴陵、湘乡、韶山、益阳赫山、宁乡,可作为长株潭的卫星城镇。
二是以湘江为生态轴,建设高品质的宜居城市群。
湘江是长株潭的母亲河,洲岛绵延,胜迹众多,三市依江而建,滨江发展,融自然景观与湖湘文化于一体。
长株潭区域是开发程度较高的城市—乡村复合型生态系统,其空间布局的困难在于,株洲、湘潭为重污染的工业城市,但却位于长沙的湘江上游和夏季盛行风向的上风向。
长沙的环境生态要求又明显地高于株洲、湘潭两市。
因此,长株潭必须作为一个城市区域来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共同保护,综合治理。
现阶段可在湘江设置多道环境监测断面,规定严格的环境控制指标,要求各工业区域从严控制和抓紧治理,并落实责任制。
重点治理区域包括株洲霞湾和湘潭竹埠港。
可把湘江作为联结三市的生态纽带,建设高品质的湘江风光带和湘江产业带。
株洲滨江地带,湘潭易家湾和昭山,长沙岳麓山、橘子洲、三叉矶、月亮岛、铜官以及浏阳河、捞刀河等,可共同开发为山水景致秀美且文化内涵丰富的滨江风光带。
在三市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城市历史,刻意营造文化氛围。
三市之间、新城与老城之间、城市与周围的环境景观之间,要注重协调呼应,充分展现名江、名洲、名山、名城、名人的特色(图8-6)。
图8-6长沙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三是加速三市一体化建设,打造高效率城市群。
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绝不是现有基础的低水平组合,而必须是高水平的整合和大规模的提升。
长株潭必须统一规划,统筹建设,扬长避短,各有侧重,努力发挥三市各自的比较优势,三市融合的过程又是城市群改造提升的过程。
长株潭一体化的核心在于城市群的综合开发效益要大于三市各自开发的效益之和并形成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城乡复合区域。
在“省统筹、市自主、市场化”
的总体框架下,三市应共同建设交通网络、物流网络、电力系统、信息系统、环保系统、城市预警应急系统。
对三市现有的开发区和工业小区进行优化整合,突出比较优势,形成规模效益,新建的和迁移改造的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注重形成高效益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长株潭的发展,绝不能各自为政、以邻为壑,而要融会贯通、充分整合,把三市各自的优势转变整合为三市整体的优势,进而增强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城市群的总体发展品位。
三市产业设置务必保持较大差异,强调各有侧重,倡导优势互补。
四是推行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模式,进而辐射带动湖南省加速发展。
长株潭城市群要与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5市联动发展,共同形成现代化和高效益的城市网络体系。
环长株潭城市群的组团式发展,不仅是景观变化和产业集聚的过程,更是一个现代城市文明向周围城镇和广大乡村扩散渗透的过程,既强调“有形的城市化”
,更注重“无形的城市化”
,不仅重视物化建设,更加倡导居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
长株潭三市之间,长株潭与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5市之间,可建立高效率的轨道交通网络。
现阶段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重点包括:高速公路干线;环长株潭城市群城际轨道;长沙市地铁以及过江交通;湘江和洞庭湖航运;长沙湘江航电枢纽;城陵矶—松杨湖深水港;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扩建和航空城建设;长株潭和一部分中心城市现代物流;高速通信系统;金融服务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外包基地等。
再有就是构建有机融合的城市群产业体系。
五是加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
建设,创建综合配套试验区。
作为“两型社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