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开先者谢独早,王阳明更看重的是“培根”
。
认为人当树立学以成圣的大目标,而要实现大志,则必经一番韬光养晦。
常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王阳明能担当大任,正如是也。
他入狱时精研《周易》,被贬龙场时突破生死一关,百死千难,最后养出一句“致良知”
。
王阳明曾多次激动地描述他一口道尽这千古圣学之秘的心情:“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与学者言,费却多少辞说,今幸见此意,一语之下,洞见全体,真是痛快!”
也就是说自37岁龙场开窍,这“良知”
已在他胸口盘桓了,当时已悟到此,只是还差一点,就为了这一点,他先是说“心即理”
,后又讲“诚意”
,讲“克己省察”
“收放心”
,讲“知行合一”
。
大方向、基本路数是一致的,但都不如“致良知”
一语之下洞见全体,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方法,又简易精一。
而吐出这句光芒万丈的“致良知”
,王阳明已49岁,十二年的功夫与寻找,谁说不是晦养厚积呢?哲人、作家们一生创作探索,有时也只为“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
一句十年得,去繁求简。
所有简易通达之学,无不经千锤百炼而来。
只此“致良知”
一句,我们今人切不可轻易放过或当口头禅似随意玩弄,需着实用功,体证体悟,方不辜负。
家书中王阳明接着说:“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
他在《传习录》也曾说过:“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宇宙是个耗散结构,天地不聚集能量,就不能发散,何况于人?有能量的人聚多散少,有时不得已才散。
而精神贫乏的人往往聚少散多,输出大于输入,终究活成一地散沙,立不起来。
现代社会人贪速成,求外放,没有耐心做晦养厚积的功夫,活在“刺激—反应”
链条中,外界给一个刺激,就本能做一个反应。
一个欲望起来,就立马想要满足,稍微延迟一下满足都不容易,更别提为一句话辛苦十年,此非常人所不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